亚洲成成熟女多多网,理论在线好妈妈3,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浪潮,中国女优无码

業務活動

水協年會

2025年會

2024年會

2022/2023年會

2021年會

團體標準

簡要介紹

機構制度

團標申請

現行團標

團標動態

工程案例

簡要介紹

管理辦法

入庫申請

已入庫名錄

教育培訓

簡要介紹

管理辦法

培訓計劃

培訓基地

培訓動態

科學技術獎

簡要介紹

管理辦法

申報通知

往年獲獎名單

科技成果評價

簡要介紹

管理辦法

往年鑒定成果

產品推薦

簡要介紹

管理辦法

在線申報

產品名錄

統計年鑒

當前位置: 首頁 > 業務活動 > 科技成果鑒定
2022年中國水協科技成果鑒定項目名單及簡介
發布日期:

2022年中國水協科技成果鑒定項目名單

序號項目名稱主要完成單位主要完成人
1一體化智能水質檢測裝備哈爾濱躍淵環保智能裝備有限責任公司李杰、肖瑤、李云龍、王宇、劉兆明、賈艷濤、趙同雪、陳志強、陳兆星、張昊、苑忠岳、王光濤、王旭生、崔滿良、耿志海、徐文濤、呂寧、于傳昊、郭佳樂、何曉冬、王大亮、張昊宇、許鳴久、張景良、柳思涵、夏逢陽
2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好氧發酵系統清潔生產關鍵技術研究及工程化應用鄭州市污水凈化有限公司、鄭州市污水凈化有限公司、鄭州市格沃環保開發有限公司黃克毅、高愛華、王鶴楠、陳虹、周洋、喬增超、王慶元、趙亮、張倩倩、劉稼稞、常興濤、彭輝輝、石巖、王慶慶、李楓、陳曉彤、張少、滿鑫、申書強、陳楊、祁亞軍、石邵利、王端陽、劉迎旭、王寧、于文娜、拜孟偉、劉凱軍、楚曉飛
3面向管網水質穩定性的廠網系統調控關鍵技術及示范北京市自來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技術研究院韓梅、趙蓓、李禮、張曉嵐、黃慧婷、王敏、李玉仙、柴文、鄒放、溫穎、張靜、游曉旭、張山風
4具有清污分流識別功能的截污調蓄系統武漢圣禹排水系統有限公司李習洪、李遠科、張建良、周超、賀軍、余林波、李浩、袁梅、雷奇
5柔性截流裝置武漢圣禹排水系統有限公司李習洪、周超、張勇、曾磊、胡正坤、賀軍、李遠科、余林波
6應用于合流制系統改造的錯時雨污分流系統武漢圣禹排水系統有限公司李習洪、張建良、史建中、周超、賀軍、余林波、張勇、楊凱、甘乾、管彩虹、雷奇
7城市排水系統一體化智能運維平臺武漢圣禹排水系統有限公司李習洪、史建中、賀軍、黃橙、雷奇、甘乾、胡才、馮俊
8多水源水廠多種組合工藝的適應性研究及工程應用中國市政工程中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珠海市供水有限公司鎮祥華、胡克武、吳艷華、余琴芳、何曉梅、魏旭、張文勝、陳悅、萬年紅、陳燕波、吳瑜紅、張立、張明、張娜娜、蘇宇亮、袁漢鴻、潘名賓、劉珊、胡新立、吳杰、汪琳、汪博飛、吳斌、曹家瑤
9微污染水氨氮高效移動床生物膜處理技術研究及應用中國市政工程中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東莞市水務集團有限公司李國洪、盛德洋、賀珊珊、羅鋒、簡思鳳、賈旭超、余軍、萬年紅、張忠祥、韓佩君、雷培樹、張明、蔡世顏、胡新立、孫健、左世昌、劉研、李露
10城鎮排水系統通溝污泥資源化處理成套裝備北京北排裝備產業有限公司高瓊、劉啟誠、阮永興、秦春禹、應梅娟、高保華、穆曉東、李艷、郭勇、李曉輝、賀建國、周國立、張衡、武彪
11海綿城市源頭設施效能提升與布局優化關鍵技術研究與實踐清華大學,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蘇州科技大學,悉地(蘇州)勘察設計顧問有限公司,蘇州同科工程咨詢有限公司賈海峰、陳嫣、徐常青、張曉昕、黃天寅、陸敏博、陳正俠、劉滋菁、印定坤、冷林源、王盼、劉寒寒、韓素華、黃鵬飛、孫朝霞
12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技術與政策研究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孫永利、鄭興燦、劉靜、黃鵬、范波、張維、王金麗、張岳、趙青、田騰飛、張瑋嘉、李鶴男
13南水北調入京水源安全高效利用技術集成與應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北京市自來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國南水北調集團中線有限公司楊敏、劉鎖祥、胡承志、徐錦華、尚宇鳴、石寶友、劉永康、徐強、顧軍農、于建偉、李紅巖、王敏、劉闊、蘇命、梁建奎
14城市防汛系列化新產品北京北排裝備產業有限公司高瓊、劉啟誠、秦春禹、李曉輝、李艷、應梅娟、高保華、賀建國、穆曉東、王志峰
15封閉半封閉水體城鎮污水廠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關鍵技術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合肥市排水管理辦公室 合肥王小郢污水處理有限公司高守有、袁良松、黃鷗、涂曉光、劉雷斌、張雯、張飛、劉議安、馮云剛、張傳利、馮碩、劉森彥

1一體化智能水質檢測裝備

  1. 項目背景
    伴隨著城鎮化和經濟快速發展,近年來我國污水產生量逐漸增長。“十三五”規劃和《水污染防治計劃》均提出新建污水處理設施出水水質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推進市政污水處理行業低碳轉型,助力碳達峰、碳中和》要求污水處理廠進行精細化智能管控,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一體化智能水質檢測裝備”以國標法為依據,對水質指標進行精準、連續檢測。智能決策系統實時預測未來所需的碳源投加量、除磷藥劑投加量以及曝氣量,精確指導工藝輸出,提高了對水環境的治理和管控能力。該項目在2022年8月7日經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組織專家鑒定,該設備整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多樣品多指標自動集中檢測技術、檢測方案智能生成技術居國際領先水平。
  2. 主要技術內容
    (1)創新點
    1)應用智能機器人技術,實現了替代人工進行多指標集中檢測
    該裝備采用擬人化手段,是一款柔性學習型平臺,集成多指標化驗檢測方法,可順序開展多水樣多指標水質化驗,連續運轉實現多指標集中高效精準檢測。裝備具有高復雜環境耐受性,可在不同環境下進行精準檢測。
    2)應用人工智能技術,自動生成最優檢測方案
    用戶根據不同類型、不同數量的水樣和不同指標的檢測需求,進行點選操作,利用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檢測方案生成模塊,生成最優的檢測方案。提高了使用者的便捷程度,還滿足不同檢測需求的使用要求。
    3)基于機器學習與支持向量機技術,實現了檢測標準曲線自動生成
    該裝備依托精準加注模塊,基于機器學習與支持向量機算法的曲線自動生成技術,大量實驗驗證,實現檢測曲線根據用戶實際使用情況進行智能標定,保障水質指標的精準檢測的同時,化驗廢液產生量大幅縮小,應用此技術方案的廢液產生量僅為常規化驗的八分之一,同時檢測誤差在質控樣品標稱值的±5%以內。
    4)通過精準檢測獲得行業有效大數據,搭建了水質智能預測系統
    系統內嵌長短時記憶神經網絡對水質指標進行精準預測,用戶在工藝控制過程中根據當前的進水情況和工藝狀態預先獲得準確的出水指標預測結果,為用戶在工藝優化、工藝預警和投加藥劑等環節提供準確的預測數據參考。
    2023-10-18T07:23:52.png
    圖 一體化智能水質檢測裝備系統

    (2)應用推廣情況
    成果在哈爾濱、長春、牡丹江、肇東、錫林浩特、杭州等多地、多城市的37座污水處理廠和環境監測站進行了應用。各個地區水廠反應設備運行穩定,檢測數據準確,確保了水質達標排放。
    (3)經濟、社會效益情況
    項目成果解放化驗員有效替代人工,降低工作風險。化驗流程標準化、程序化減少誤差。24小時連續檢測,形成數據化管理,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化驗室實驗廢液量,減少甚至規避二次污染,降低水廠運營過程中產生的危廢處理費用。智慧決策系統內嵌水質預測模型,有效指導水廠的碳源投加量、除磷藥劑投加量以及曝氣量,使水廠實現精細化智能管控。該技術的實施,確保了水廠在節能降耗的前提下高標準的排放,推動“雙碳”行動落實落地。
    2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好氧發酵系統清潔生產關鍵技術研究及工程化應用
  3. 項目簡介
    污泥好氧發酵技術作為國家推薦的污泥處理技術,是一種較為成熟的技術路線。但就國內外技術而言,仍存在發酵臭氣治理難度大、車間工作環境差及發酵產物質量參差不齊、資源化應用率低等問題。
    為打破污泥好氧發酵存在的技術瓶頸,研究團隊通過有效解決廢氣的收集處理、改善工作環境、優化污泥資源化利用等方式,形成了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好氧發酵系統清潔生產關鍵技術。
    經科技成果鑒定,由李藝大師為組長的專家組一致認為該科技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4. 主要技術內容
    (1)創新點
    1)污泥好氧發酵系統廢氣超低排放技術
    創新性地應用“多級噴淋+活性焦吸附”工藝實現廢氣的達標排放,有效解決了污泥好氧發酵廢氣難處理的問題。
    2)污泥好氧發酵系統工作環境改善關鍵技術
    利用自動化技術將人工現場操作模式改為遠程操控模式,極大地減少了人員在車間的工作時間,提高了污泥好氧發酵運行的自動化程度。
    3)污泥好氧發酵系統工藝優化和產品資源化利用技術
    通過對影響污泥好氧發酵關鍵因素進行識別,優化輔料種類、混料配比、通風策略等污泥好氧發酵過程關鍵控制因素,節約了生產成本,提高了好氧發酵產品質量的穩定性,為多途徑的污泥資源化利用奠定了基礎。
    (2)應用情況
    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好氧發酵系統清潔生產技術已在鄭州市600噸/日(污泥含水率以80%計)污泥處理項目取得工程化應用。技術成熟可行,運行穩定良好,有效解決了傳統污泥好氧發酵工藝存在的問題。
    (3)經濟、社會效益情況
    該技術應用“多級噴淋+活性焦吸附”工藝處理廢氣,極大改善了廠區及周邊空氣環境;利用智能控制系統改變了傳統的操作模式,實現了全自動遠程控制,降低了勞動強度,改善了污泥好氧發酵系統工作環境改善;通過優化關鍵控制因素,實現工藝穩定運行,提高了好氧發酵產品質量,有助于產物資源化利用,環境效益、社會效益良好。
    3面向管網水質穩定性的廠網系統調控關鍵技術及示范
  5. 項目簡介
    在飲用水源趨向多樣化和復雜化的新形勢下,以末端水質保障的最大化為目標,面向管網水環境的復雜性和多變性,項目組注重系統治理,經過多年研究,形成了以水廠智能投藥管控技術、紫外-超濾-氯消毒新型組聯模式和管網黃水風險識別及保障技術為核心的廠網系統調控關鍵技術。研究成果成功應用于北京市多個水廠和市區管網,為北京市房山、延慶等地下水供水區和城六區自備井水源切換風險預測和調配提供了技術指導。成果對推動國內供水行業的智能升級和精細化管理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和示范意義。
  6. 主要技術內容
    (1)創新點
    1)研發水廠智能投藥管控技術,突破異常數據對模型應用限制的技術難題。將南水水源主力水廠上百萬條的數據激活,成功研發出兼顧凈水工藝優化運行和管網穩定性的智能投藥管控技術。首次構建了以雙藥(FeCl3、PAC)絮凝為核心的混凝劑智能投藥模型;開發了以兼顧除藻和管網穩定性為核心的氧化劑精準控制模型;并創新性根據機械加速澄清池運行復雜性的特點,開發沉降比自動分析裝置,提高了數據的時效性和模型的響應度;研發了集數據治理與模型預測于一體的智慧水廠精準投藥及數據治理管控平臺,突破異常數據對模型應用的瓶頸。
    2)構建了以超濾膜污染控制及消毒為雙重目標的紫外前置工藝,拓展了紫外的應用范圍。揭示了紫外-氯聯合消毒對維持供水管網穩定性的作用機制,首次提出凈水消毒時效性作為評價給水系統生物安全性的指標。揭示紫外-氯聯合消毒條件下對管網腐蝕的控制機理。進一步提出紫外-超濾-氯消毒組聯工藝,突破超濾膜污染控制難的技術難題,通過對調紫外和超濾單元順序創新性提出紫外-超濾-氯消毒新型組聯適用工藝,打破紫外線消毒功能的傳統認知,實現工藝單元之間的深度融合。
    3)研發了基于多水源的管網“黃水”發生的風險識別及控制措施,突破供水管網不可視性和空間差異大的限制。建立基于水源水質變化的管網水質風險預測評估體系,提出了原位模擬水源切換條件下管網水質穩定性的方法,并設計開發了成套可移動式設備。首次提出了具有普適性推廣意義的綜合性水質腐蝕性和水質差異度判定指數,克服了依靠管垢形態組分表征來判斷管垢穩定性的局限性,可用于管網水質敏感區快速識別判定,并已納入《室外給水設計標準》。提出可在水廠實際應用的管網水質保障措施。
    2023-10-18T07:24:15.png
    圖 管網水質保障技術方案

    (2)應用情況
    研究成果成功應用于北京市多個水廠、市區管網和自備井水源置換過程中,為北京市優質供水提供了重要支撐和保障。項目成果可在類似地區推廣應用。
    (3)經濟、社會效益情況
    項目成果是以保障城市用水需求為導向,聚焦首都供水亟需解決的難點問題,研發的面向管網水質穩定性的廠網系統調控關鍵技術,是確保北京市南水北調水源“用得好”目標實現的社會公益項目。成果的推廣應用將具有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4具有清污分流識別功能的截污調蓄系統
  7. 項目簡介
    當前國內水環境治理工作都要對河湖水體開展末端截污工程,截流系統核心的設施是截流井,傳統的截流井設計標準采用 CECS 91:97《合流制系統污水截流井設計規程》,目前該標準的應用已經不能滿足水環境治理要求,另外整個截污系統存在清污不分(大截排形式)以及普遍存在合流制溢流污染問題,水環境污染問題較為突出。因此市場需要一種具有清污識別功能的截污調蓄系統來解決這些問題,該系統適合于不同排水體制的截流系統,市場需求極大。
    2、主要技術內容
    (1)創新點
    本項目是以“清污分流”理念為指引的方案設計,在原有“一排了之”的排水系統上,增加能清污分流的智能分流設施,削峰儲存的智能調蓄設施,在線雨水處理設施,防外來水進入污水管的設施,削減城市面源污染設施,并運用物聯網技術整體調度控制。實現城市最臟的污水經過處理后排放,受污染較輕的在自然水體環境容量之內的水就近入河,實現精準截污,保證晴天污水全收集,雨天少溢流,同時也提高了污水處理廠的進水濃度,最終實現根治水污染的目標。通過“廠網河湖岸”一體化的智慧運維實現智慧排水,確保水質達標、水量安全。該項目經得起雨季的考驗,不僅沒有返黑返臭,而且水質越來越好,治理過程無需清水補源,未轉移污染,真正做到長治久清。
    2023-10-18T07:24:27.png
    圖 智能分流井的原理圖

    (2)應用情況
    本技術廣泛用于多個水環境治理項目,如武漢東湖高新湖溪河、武漢經開區萬家湖、湯湖、西北湖、爛泥糊、南太子湖水環境治理工程、上海奉賢種福河治理工程、上海金山區穿心河治理工程、長沙市瀏陽河整治工程、小灣河治理工程,海口市水環境治理工程、南京農花河河道綜合整治工程、南京江北新區整治工程等,水環境得到很大的提高,得到業主的一致認可。另外,智能分流井和智能調蓄池技術已在全國各地成功應用,從目前反饋情況看效果較好,可達到預期目標。
    (3)經濟、社會效益情況
    晴天時,智能分流井可以實現旱季截污100%,在降雨時,能夠截流初期雨水70%左右,此外針對面源污染智能分流井能夠截流污染負荷70%左右,截污效果良好,符合建設部印發的《黑臭水體整治—排水口、管道及檢查井治理技術指南》,對減少進入自然水體的污染總負荷,提升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直接減少污水處理廠的運營成本,具有突出的經濟意義。
    5柔性截流裝置
  8. 項目簡介
    當前我國城市使用雨污分流系統或者老舊小區采用的的合流制排水系統都不能從源頭真正解決污水不下河,雨水不入廠的問題,為了突破污水收集的瓶頸,本科技成果適用于小區源頭的截流井或末端適配的排口中,對小區源 頭和末端排口進行分流改造,使污水不下河,干凈的雨水排河,在清污分流改造中起到重大的作用。
    2、主要技術內容
    (1)創新點
    1)本項目采用氣動控制,氣動控制的成本低,壓縮空氣工作壓力較小比較安全,而且現有的壓縮空氣發生和控制裝置成熟可靠價格經濟,氣管相當于高壓油管成本更低;
    2023-10-18T07:24:42.png
    圖 截流井柔性截流裝置應用示意圖

    2)此裝置防纏繞防堵塞能力強,安裝后的過流通道和市政管道的流道完全保持一致、平滑過渡,不會產生纏繞堵塞,不影響排水和行洪,另外柔性截流裝置采用橡膠柔性密封,密封面較大,密封效果可靠,可實現零泄漏。
    3)柔性截流裝置外接氣壓在0.1Mpa以下。
    4)柔性截流裝置采用耦合安裝方式,在帶水情況下仍能正常檢修維護。
    (2)應用情況
    該柔性截流裝置歷經了3 年多時間的研發,能應對任何環境,做到 0.1Mpa 壓力下零泄露;同時可以不用開挖進行改造,成本低、改造容易,能有效解決城中村不易開挖的現狀問題,已經在全國 100多個項目普遍使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3)經濟、社會效益
    全國老舊小區多,地下管道錯綜復雜,施工難度大,開挖深度小或不能開挖,針對這種復雜的情況,柔性截流裝置能很好解決上述問題,節省大量的人力成本、施工成本、運維成本,經濟和社會效應巨大。
  9. 應用于合流制系統改造的錯時雨污分流系統
  10. 項目簡介
    目前,一些城中村、老舊小區等合流制區域,由于建設年代久遠、建筑密度大、道路寬度有限和綜合管線鋪設缺少規劃等原因,如果要實施雨污分流改造,施工難度大、成本高、工程量大、工期長。
    本項目針對無法實施雨污分流的合流制區域,采用了錯時雨污分流技術來削減合流制區域的溢流污染。在源頭合流制小區分散建設污水緩沖池,在合流排口前建設智能分流井。在降雨時,小區的生活污水進入污水緩沖池內進行緩沖調蓄,合流管內只有雨水的排放,從而避免合流制區域的溢流污染。與傳統雨污分流改造相比,具有改造更簡單、成本更低、施工周期較短、對小區居民生活影響小等優點。
    2、主要技術內容
    (1)創新點
    1)污水緩沖調蓄技術
    為利用現有的合流管道實現污水和雨水錯時排放,研發了源頭分散污水緩沖調蓄技術。旱季時,源頭小區的生活污水不進入污水緩沖池,排至市政合流管,經末端分流井分流至污水處理廠處理排放;雨季時,小區的生活污水進入污水緩沖池進行緩沖調蓄,合流管內只有雨水的排放,可直接溢流至自然水體;當降雨結束,污水緩沖池內的污水再排至下游的合流管,送至污水處理廠處理排放。
    2023-10-18T07:24:58.png
    圖3 錯時雨污分流改造方案

    2)錯時雨污分流智慧控制系統
    為實現錯時排放功能,研發了錯時智慧控制系統,對源頭各個污水緩沖池與末端的智能分流井進行聯動控制。旱季時,源頭的污水緩沖池后的柔性截流裝置開啟,末端的智能分流井截流管開啟,出水管關閉;當感應到降雨時,控制系統可以自動控制源頭污水緩沖池后的柔性截流裝置關閉,源頭小區的污水緩沖在污水緩沖池內,末端智能分流井截流管自動關閉,出水管自動開啟,雨水直接排放至自然水體。
    (2)應用推廣情況
    該項目研究成果已成功應用于欽州市、重慶沅江市、武漢市等地合流制老舊小區的改造,各地示范項目運行良好,為無法實施雨污分流改造的合流制區域提供了成功案例,對水環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義和應用推廣價值。
    (3)經濟、社會效益情況
    十四五期間乃至更長遠的階段,我國將全面推動城市更新行動,重點在于老城區,而老城區大多數都是合流制,所以合流制系統清污分流改造前景廣闊,能解決合流制排水系統的問題,對當前中國水環境的提升有重要作用,滿足人民對生活環境的美好追求和幸福感。
  11. 城市排水系統一體化智能運維平臺
  12. 項目簡介
    為解決傳統技術存在的問題:如無序控制、無物聯網智慧系統,人工手動操作存在協同性差、操作遲緩、運維成本高、缺少大數據的支持等,該成果增加自動化和智能程度,完整的應用于清污分流的智能分流井、調蓄池及河道流域協同的控制系統及物聯網遠程監控系統,實現分散自律、調度集中的目的。適用于流域排口和黑臭水體治理,利用物聯網或其他網絡方式接入系統,對全流域、全方位進行監控。
    2、主要技術內容
    (1)創新點
    1)高并發技術,采用IOCP地址池技術高并發方案對下級被控設備進行快速的運行參數采集和運行的遠程控制,信息交互速率100ms/次。比現在常用NB-iot和mqtt的穩定性和速率要高很多。
    2023-10-18T07:25:10.png
    2023-10-18T07:25:17.png
    圖 項目現場水位檢測數據及現場雨量水質檢測數據模型

2)自建網絡穿透技術方案,使被控設備或信息傳感器能夠穿透任意網絡而不局限于固定IP地址定位。相對與VPN建網的方式,穩定性和安全性大大提升。
3)建立管道三維建模技術,能夠生成任意管道系統模型,便于后期的維護,其中加入邏輯建模和空間建模方式,使得普通計算機和手機也能夠獲得相應的信息。
4)建立網絡api第三方接口,便于第三方平臺接入,并對第三方行為進行監視。
5)建立智慧運維APP系統,對各地項目的運維進行管理。
6)建立較好的人機交互UI能夠便于調度中心的及時處理報警及其他工作。
7)完善的檔案管理系統,對報警、操作記錄、數據的歷史記錄較好的保存。
8)建立自動點檢模式,能夠在汛期前自動對關鍵設備進行點檢,形成報表。
(2)應用情況
該平臺適用于廠網河湖岸的流域排水和黑臭水體治理,利用物聯網或其他網絡方式接入系統,對全流域、全方位進行監控。目前全國建立400多個城市黑臭水體治理項目,均納入到SCADA 系統,總產值超過3億人民幣,典型應用在湖北的湯湖、萬家湖流域和南京的五一河、南農河流域。
(3)經濟、社會效益
平臺的推廣使用,構建了智能管理的集成平臺,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智能管控系統,實現了排水系統中的分流井和調蓄設施、污水處理等設施的集中高效管理,促進了資源優化配置。
8 多水源水廠多種組合工藝的適應性研究及工程應用
1、項目簡介
在珠海市梅溪水廠新建和拱北水廠改擴建項目中,以拱北水廠全流程凈水工藝中試基地為基礎,開展了5組不同組合工藝流程的選擇與適應性研究,分析比較了不同工藝流程的優劣勢,提出了適合其他地區類似多水源水廠新建和改擴建適合的工藝流程,科學合理的指導了多水源供水工藝的選擇,確保在水源頻繁切換過程中有效保障出水安全,同時出水遠優于現有的《生活飲用水衛生規范》(GB5749-2022)。
經科技成果鑒定,由崔福義教授為組長的專家組一致認為該科技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2、項目主要技術內容
(1)創新點
1)提出了適合多水源水廠的工藝流程選擇。共進行了5組不同工藝流程的對比研究。比較了不同工藝流程的優劣勢,研究了不同組合工藝流程各工藝單元對濁度、有機物、藻類和藻毒素以及嗅味物質GSM、2-MIB等去除效果,篩選適合梅溪水廠在不同進水水質條件下均能穩定達標的處理工藝流程,同時優化了處理工藝運行參數,確定了最佳的運行條件。
2)開發了優質飲用水深度凈化技術。采用全流程多級屏障優質凈水工藝,工藝強化各凈水環節的風險管控能力,各凈水單元具備不同功能。工藝整體系統性的提升了水廠水質安全裕度,提供出水水質遠優于《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要求的優質飲用水。同時在工藝設計和運行上考慮在進水水質條件較好時減少臭氧的投加量或者對有關工藝單元的超越。提高了水質安全和改善了飲用水水質口感。
(2)應用情況
課題成果已在如下實際工程中得到工程應用。
珠海市梅溪水廠新建工程,遠期45萬m3/d,近期30萬m3/d,2019年6月可行性研究報告獲批,目前土建施工、設備安裝已完成。
濟寧市長江水廠(一期)工程,遠期20萬m3/d,近期10萬m3/d,2019年11月可行性研究報告獲批,目前已通水試運行,出水優于國家標準。
雄安新區起步區 1#供水廠工程,遠期20萬m3/d,近期15萬m3/d,2020年3月可行性研究報告獲批,2022年4月竣工驗收,目前已投產運行,出水水質滿足雄安地方標準。
海口市江東新區高品質飲用水水廠,遠期40萬m3/d,近期20萬m3/d,2020年3月可行性研究報告獲批,目前在開展土建施工。
東莞市蘆花坑水廠,遠期90萬m3/d,近期50萬m3/d,2021年3月可行性研究報告獲批,2022年6月開工建設。
(3)經濟、社會效益情況
目前我國大部分凈水廠處理工藝以傳統工藝為主,面對多水源格局和水源水質多樣化的狀況,不能很好地適應水質變化的要求。同時,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飲用水的水質安全和口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內部分城市自來水廠的出廠水執行標準由原來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提升至更加嚴苛的地方標準。本研究成果解決了給水廠水源水質多樣化及出水要求高標準的行業難點問題。目前,我國采用臭氧活性炭加膜處理工藝的水廠不到 5%,大部分水廠都存在水質多樣化和出水水質標準提高的問題,對于水廠的新建和改造有著大量的需求。該項技術有廣闊的應用推廣前景。
本成果的推廣應用依托中國市政工程中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項目示范引領,在設計、咨詢、EPC總承包中進行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同時通過行業協會、中信集團兄弟公司、課題合作單位珠海水務集團等企業協同實施,為技術因地制宜的轉化應用提供各項支持,助力課題成果在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等環節實現轉化應用。
9 微污染水氨氮高效移動床生物膜處理技術研究及應用
1、項目簡介
在廣東省東莞市樟村水質凈化廠除氨氮提標改造的過程中,進行了1m3/h的中試研究,分析對比了6種填料(2種固定填料和4種懸浮填料)在不同停留時間、不同氣水比、不同填充率、不同溫度條件下氨氮的去除效果,優選了具備強化富集硝化菌功能并具備豐富微生物種群的填料。同時,根據凈化廠現有工藝情況,在不新增占地的情況下提出“格柵-平流沉淀池-移動床生物膜池”的工藝技術路線,進一步提升氨氮去除效果,達到停留時間短、改造周期短、氨氮負荷高的目標。
經科技成果鑒定,由崔福義教授為組長的專家組一致認為該科技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2、項目主要技術內容
(1)創新點
1)提出了高效移動床生物膜除氨氮技術。選取6種填料(2種固定填料和4種懸浮填料)進行試驗研究,考察了不同停留時間、不同氣水比、不同填充率、不同溫度條件下氨氮的去處效果,同時對6種填料進行微生物高通量分析,優選具有高豐度硝化菌及豐富菌落結構的填料,形成高效移動床生物膜除氨氮技術。
2)開發了受污染河道水高效移動床生物膜除氨氮技術組合工藝。受污染河道水通常水量大,且在不同季節(枯水期與豐水期)水量變化大,同時,河道水質受季節性影響或者流域排污特點的影響,水質變化大。根據受污染河道水體水量、水質特點,研發了“進水-格柵-沉砂池-混凝沉淀-移動床生物膜-出水”工藝流程。前端預處理對大顆粒污染物和砂進行初步處理,同時,混凝沉淀可有效去除水體中COD、總磷、SS等,需進行處理后達標。通過強化的混凝沉淀工藝可實現這些污染物的有效去除。針對常規工藝無法去除的氨氮采用高效移動床生物膜處理技術。將預處理、混凝沉淀及移動床生物膜技術進行工藝流程優化組合及參數優化后,形成優化的技術方案,用于樟村水質凈化廠處理受污染河水,出水滿足《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IV類水質標準。
(2)應用情況
課題成果已在如下廣東省東莞市樟村水質凈化廠除氨氮提標改造工程中得到工程應用。
樟村水質凈化廠除氨氮提標改造工程,規模260萬m3/d,2020年4月獲批立項,2021年2月竣工驗收,已通水運行一年多,出水氨氮滿足改造要求。
(3)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情況
水環境綜合治理是一項保護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為子孫后代造福的公用事業工程。本項目有效的減少了東莞市東莞運河的水污染問題,國考斷面水質由《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劣V類提升至IV類,可顯著改善城市市容,提高衛生水平,為保護珠江水質貢獻東莞力量。同時,此項目可顯著改善東莞市的投資環境,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資,促進城市經濟發展。因此,本項目是把東莞市建設成為一座風景優美、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生活方便的文明衛生城市至關重要的基礎設施。
10 城鎮排水系統通溝污泥資源化處理成套裝備
該項目已獲得2022年度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具體內容詳見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科學技術獎獲獎信息。
11 海綿城市源頭設施效能提升與布局優化關鍵技術研究與實踐
該項目已獲得2022年度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具體內容詳見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科學技術獎獲獎信息。
12 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技術與政策研究
該項目已獲得2022年度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具體內容詳見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科學技術獎獲獎信息。
13 南水北調入京水源安全高效利用技術集成與應用
該項目已獲得2022年度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科學技術獎特等獎,具體內容詳見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科學技術獎獲獎信息。
14 城市防汛系列化新產品

  1. 項目簡介
    傳統的防汛措施大都是使用沙袋、磚塊、板材等笨重物資來搭建堤壩或圍堰,費力費時。本項目以“以水治水”為原則,以連通器原理、L型書立原理、有益摩擦原理三大技術原理為支撐,通過技術創新和材料創新,開發出便攜式防汛筒、速裝式防汛椅、便攜式防汛帶、防汛專用擋板、移動式防洪閘等系列化城市防汛新產品,具有快速到位、快速安裝、快速見效、快速移除等顯著優點。
    本項目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先后獲得15項國家專利授權,包括4項發明專利。本項目已榮獲北京水利學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獎,同時多次入選《全國水利系統招標產品重點采購目錄》。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組織專家對本項目進行了科技鑒定,專家組一致認為該科技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2. 主要技術內容
    (1)創新點
    1)“連通器原理”控制井口頂冒。便攜式防汛筒充氣后將井口快速加高,控制井口頂冒,同時利用筒內蓄水實現自動固定。
    2023-10-18T07:25:40.png

2)“L型書立原理”控制漫水。速裝式防汛椅以水治水,穩固可靠,安裝效率高。
3)“有益摩擦原理”控制流水。便攜式防汛帶利用蓄水重力產生的地面摩擦力,實現防汛帶定位擋水或導水。
4)獨特的密封結構設計。移動式防洪閘采用異型結構鋁合金材料制成,密封條采用橡膠材質經模具一體化成型,密封性能較好,整體可承受較高水頭。
5)產品采用模塊化設計,可實現快速布設及移除。各產品已實現系列化定型,操作簡便,互換性好。
(2)應用推廣情況
城市防汛系列新產品快速研發,快速轉化,快速推廣,四年時間內完成應用轉化項目60多個,包括防汛帶315套,防汛筒265套,防汛椅700多塊,防洪閘1000多組。
防汛新產品的推廣應用,明顯改善各下凹式橋區、低洼路段的積水問題,避免由于大量積水造成的斷路、交通效率降低、地下空間淹泡等情況發生,減少了封路斷路、車輛故障、人員傷亡,降低了經濟損失。
(3)經濟、社會效益情況
城市防汛系列新產品四年時間完成應用轉化項目60多個,實現銷售收入近500萬元。
新型防汛產品的開發應用,有效解決了城市公共區域雨水淹泡、污水外溢影響人們交通出行的問題,降低了生命財產損失的風險,同時顯著提高了防汛工作的生產效率、降低了操作者的作業強度。
新型防汛產品的推廣應用,為國內防汛工作提供了新工具、新思路、新理念,有利于推動國內防汛工作的不斷進步。
城市防汛系列化新產品得到北京電視臺、《北京日報》、《北京晚報》、《北京晨報》、《首都建設報》、《勞動午報》等多家媒體的廣泛關注和密集報道,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
15 封閉半封閉水體城鎮污水廠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關鍵技術
該項目已獲得2022年度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具體內容詳見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科學技術獎獲獎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