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項目簡介
在廣東省東莞市樟村水質凈化廠除氨氮提標改造的過程中,進行了1m3/h的中試研究,分析對比了6種填料(2種固定填料和4種懸浮填料)在不同停留時間、不同氣水比、不同填充率、不同溫度條件下氨氮的去除效果,優選了具備強化富集硝化菌功能并具備豐富微生物種群的填料。同時,根據凈化廠現有工藝情況,在不新增占地的情況下提出“格柵-平流沉淀池-移動床生物膜池”的工藝技術路線,進一步提升氨氮去除效果,達到停留時間短、改造周期短、氨氮負荷高的目標。
經科技成果鑒定,由崔福義教授為組長的專家組一致認為該科技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2、項目主要技術內容
(1)創新點
1)提出了高效移動床生物膜除氨氮技術。選取6種填料(2種固定填料和4種懸浮填料)進行試驗研究,考察了不同停留時間、不同氣水比、不同填充率、不同溫度條件下氨氮的去處效果,同時對6種填料進行微生物高通量分析,優選具有高豐度硝化菌及豐富菌落結構的填料,形成高效移動床生物膜除氨氮技術。
2)開發了受污染河道水高效移動床生物膜除氨氮技術組合工藝。受污染河道水通常水量大,且在不同季節(枯水期與豐水期)水量變化大,同時,河道水質受季節性影響或者流域排污特點的影響,水質變化大。根據受污染河道水體水量、水質特點,研發了“進水-格柵-沉砂池-混凝沉淀-移動床生物膜-出水”工藝流程。前端預處理對大顆粒污染物和砂進行初步處理,同時,混凝沉淀可有效去除水體中COD、總磷、SS等,需進行處理后達標。通過強化的混凝沉淀工藝可實現這些污染物的有效去除。針對常規工藝無法去除的氨氮采用高效移動床生物膜處理技術。將預處理、混凝沉淀及移動床生物膜技術進行工藝流程優化組合及參數優化后,形成優化的技術方案,用于樟村水質凈化廠處理受污染河水,出水滿足《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IV類水質標準。
(2)應用情況
課題成果已在如下廣東省東莞市樟村水質凈化廠除氨氮提標改造工程中得到工程應用。
樟村水質凈化廠除氨氮提標改造工程,規模260萬m3/d,2020年4月獲批立項,2021年2月竣工驗收,已通水運行一年多,出水氨氮滿足改造要求。
(3)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情況
水環境綜合治理是一項保護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為子孫后代造福的公用事業工程。本項目有效的減少了東莞市東莞運河的水污染問題,國考斷面水質由《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劣V類提升至IV類,可顯著改善城市市容,提高衛生水平,為保護珠江水質貢獻東莞力量。同時,此項目可顯著改善東莞市的投資環境,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資,促進城市經濟發展。因此,本項目是把東莞市建設成為一座風景優美、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生活方便的文明衛生城市至關重要的基礎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