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書編號 | CUWA-SKJJ-2020-309 |
被瀏覽次數 | 93649 |
項目名稱 | 深圳市水源水主要藻類致嗅及相關對策研究 |
獎項等級 | 三等獎 |
主要完成單位 | |
主要完成人 | |
項目起止時間 | |
關鍵詞 | |
項目簡介 |
1.項目簡介
近年來,廣東省各流域水庫的營養水平呈上升趨勢,儲雪丹等(2016)在2014年10月和2015年1月對廣東省33座大型供水水庫進行調查顯示,除新豐江水庫和羅坑水庫處于貧營養狀態之外,其它水庫均處于中營養或富營養狀態,而水體富營養化的加劇,往往伴隨著藍藻水華,同時引發嚴重的水體異味。2014年4月,由于藻類爆發,西麗水庫產生嚴重的水體異味,為了應對供水的水質嗅味問題,本課題通過對大涌水廠和東湖水廠的原水進行為期兩年的調查研究,觀測原水中Geosmin和2-MIB的季節動態,同時結合各種理化因子的測定,采用SPSS 22.0統計分析手段分析環境因子變化對Geosmin和2-MIB季節動態的影響,探討引起大涌水廠和東湖水廠原水異味的主要環境因子;同時對引起原水異味問題的優勢藻和常見藻種(顫藻、偽魚腥藻、長孢藻(原為魚腥藻))通過毛吸管分離法進行分離、純化、培養,開展顫藻、偽魚腥藻、長孢藻在不同溫度、光照、氮濃度、磷濃度和pH值下的生長實驗,結合胞內和胞外Geosmin和2-MIB的同步測定,研究3種產嗅藻的生長特性及其對不同環境因子的生理學響應,從而闡明產異味藍藻的生理學特性。本課題的開展有助于了解我國熱帶水體Geosmin和2-MIB的發生規律,為供水水體異味發生風險進行預警,同時闡明產異味藍藻的生理學特性,豐富我國水體產異味藍藻的研究資料,為供水水體去除異味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為供水水質保障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發表論文4篇;編制《深圳市主要水源水常見淡水浮游藻類圖集》;完成技術報告1篇
2.項目主要技術內容
2.1創新點
(1)該課題統計深圳市主要飲用水水源地的藻類種類(鑒定到屬),首次建立并完善深圳市主要常見藻類彩色圖集
(2)分析浮游藻類種類組成、數量分布及優勢種的年變化規律;調查深圳市飲用水水源地主要產嗅藻的種類,并對產嗅藻分離、純化和擴大培養。實驗室模擬研究主要環境因子:溫度、光照、氮磷比和pH對產嗅藻的生長及產嗅情況的影響;根據深圳市主要飲用水水源地的實測數據和實驗室內模擬數據,以期為水質保障提供基礎數據,從而完善嗅味問題的應急處理技術。
(3)對深圳市水庫嗅味問題爆發規律的分析和總結
在時間上,每年3月份、4月份、5月份和6月份易發生飲用水嗅味問題,因此3-6月是嗅味問題發生的高風險時間段,可以在這個時間段提高嗅味風險等級,加強原水藻類和嗅味的監測;在地點上,鐵崗水庫和西麗水庫中的藻易產生和釋放異味物質。由室內實驗發現,在藻生長狀態較好時,異味物質大部分存在于藻細胞內,因此在水廠處理工藝中,除去藻時盡量保持藻細胞的完整性,避免藻細胞內的異味物質釋放到水體中。
2.2應用情況
該課題通過對實際水體長期監測及模擬致嗅藻的生長環境進行實驗室研究,其研究成果對預防藻類爆發及產生的嗅味問題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自2018年10月份以來該研究成果對指導集團水廠避免藻類爆發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保障了廣大用戶飲水安全。
2.3經濟、社會效益情況
相關研究結果對于預測飲用水水源的嗅味問題,優化水廠運行和采取應急處理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3.主要完成單位及完成人
主要完成單位:深圳市水務(集團)水質監測站。
主要完成人:劉波、張凌云、朱厚亞、趙莉、張德明、徐榮、喬素蘭、朱琴、劉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