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2020年汛期合肥市內澇問題的幾點思考
2020年合肥市入梅以來出現了多個內澇點,全市部分道路積水較深,影響了車輛通行,部分小區也出現積水情況,甚至部分小區一樓進水。我們對今年合肥市部分區域內澇的原因分析如下。
梅雨季降雨量突破歷史極值
2020年合肥自6月10日入梅,至8月1日出梅,共52天,梅雨期之長、累計雨量之大、梅雨強度之強為歷史第1位。合肥連續21天的降水也突破了極端連續降水日數歷史記錄。巢湖流域連續遭遇9輪降雨,截至7月28日18時,平均降雨847毫米,為常年3.4倍,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歷史極值(1991年,826.1mm)。單日降水量破歷史記錄,7月18日政務區降雨量達252毫米創市區記錄,合肥站降雨量達77年一遇。

巢湖水位百年一遇,7月22日達最高水位13.43米,為歷史極值,目前連續11天超歷史水位。7月29日7時,巢湖中廟站水位13.10米,超保證水位 0.60米,超 1991 年歷史最高洪水位0.30米。
7月18日00時,南淝河超警戒水位,7月19日09時達14.75米,南淝河水位33個小時暴漲2.75米。

我們對合肥市各內澇點進行了分析,內澇原因主要為排水系統不完善,并提出了解決方案,具體如下:
1、城市低排區排澇系統不完善造成內澇
例如:北一環與肥西路交口附近屬于低排區,北一環與亳州路交口東北側屬高排區,高排區雨水沿北一環與亳州路交口現狀管道混接排入四里河。受河道水位頂托,局部地勢較低,河水倒灌,形成內澇。

2、城區部分主排管網標準不足造成內澇
例如:宿松路下穿高速和鐵路處主排標準不足,該積澇點匯水范圍80ha,現狀雨水管標準p=1.5年,不滿足規劃標準。

3、高排水進入低排區造成內澇
例如:貴都花園小區位于馬鞍山路與航運巷交口東北角,地面高程低于100年一遇洪水位,該小區位于低排區。小區內部有一道高排管穿過,小區內部管道建設時將小區雨水直接接入高排管。當外河水位高于小區地面高程時,不僅小區內部雨水無法排出,外河水還倒灌至小區內,造成小區內澇。

4、部分建設項目豎向設計不合理造成內澇
例如:海頓公館小區太湖路等道路豎向在20.8m-29.6 m,小區內地勢較低為18.6 m。降雨時,雨水迅速向小區中間最低點匯集,加之小區排水出口設計標準低,且位于地塊內,管養不方便,因而該小區為易澇小區。

5、混合型內澇
部分內澇點的內澇原因是復合型的,需要多管齊下方能解決問題。
例如:建筑大學(北區)的內澇問題。該點的內澇原因有兩個,首先是設計標準不足,校內部有一道市政主排雨水箱涵,該道雨水主排穿建大老校區排入十五里河,該道箱涵斷面不滿足現行排水設計標準,且隨著上游建設強度的增加,建筑大學內澇的頻率也隨之增加。其次因為學校內部部分區域低于防洪標高,尤其今年外河水位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內澇范圍增加,內澇時間也增長。

通過對合肥市今年梅雨季汛期內澇情況的梳理,將我們總結的幾種常見的內澇原因及相關解決方案與大家分享,望大家批評指正。
作者: 黃春梅
來源:城建水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