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海珠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及實施方案
為推進廣州市海綿城市建設,2017年3月,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廣州市水務局、廣州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委員會、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關于印發《廣州市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提出要結合廣州市“山城田海”自然山水格局,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構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使70%以上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辦法》同時強調了編制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的重要性,編制專項規劃是城市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導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依據。2017年7日,廣州市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廣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確定了廣州市海綿城市建設總體目標——打造高密度建設地區海綿城市建設典范,建設山水共生的嶺南生態城市和宜居都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建成海綿城市。
項目概況
為了落實國家建設要求,落實在海珠區的海綿城市建設,本次規劃范圍為海珠區行政管轄范圍,轄區內有18個行政街道:赤崗、新港、濱江、素社、海幢、鳳陽、龍鳳、沙園、瑞寶、江海、南華西、南石頭、江南中、昌崗、南洲、琶洲、官洲、華洲,總面積92.09km2。
本次規劃分為三個期限,近期、中期和遠期,分別為規劃近期:2019年~2020年;規劃中期:2020年~2025年;規劃遠期:2020年~2030年。
技術路線

4洗:洗樓、洗井、洗管、洗河
5字方針:控(源)、截(污)、清(淤)、補(水)、管(理)


1、海綿城市空間格局構建
規劃形成以海珠區南側區域生態保護為基礎,以低影響開發為重點的城市總體生態格局,結合海珠區現狀生態空間格局,保護區域綠地、湖泊、河涌等天然大海綿體、主要水系及綠帶等重要海綿通道、城市公園等建成區海綿節點,構建“一軸、三廊、多節點、多脈絡”的海綿安全格局。

“三廊”:三條縱向水廊和綠廊,同時串聯綠斑與水體;
“多節點”:海珠湖、萬畝果園、大圍公園、果樹公園、曉港公園等多個生態節點、綠肺。
多脈絡:赤沙涌、東曉南路等水廊、綠廊。
基于海綿城市空間格局的判斷,海珠區城市海綿體主要由大海綿、中海綿、小海綿三個尺度的載體構成。規劃以區域湖泊、大型綠地為藍綠網絡中大尺度面狀“大海綿”;城市道路系統、線性河涌為藍綠網絡中尺度線型“中海綿”;城市社區、公共建筑為藍綠網絡小尺度點狀“小海綿”。海綿城市建設首先要深入識別各要素,加強保護,系統構建,從而實現其整體功能。

根據海珠區自然地形地貌、產業發展、城市建設概況、地物集聚特點、自然和人工元素,根據城市開發建設情況由低到高,將規劃區劃分為四大功能片區:水生態資源保護區、中強度海綿城市重點建設區、高強度海綿城市重點建設區、雨水資源循環利用區。

為實現海綿城市專項規劃與海珠區現狀基礎設施和現行規劃的有效銜接,規劃沿用《廣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中對排水分區的劃分方法,共劃分為6個排水分區,分別為北濠石溪片區、石榴崗河北片區、石榴崗河南片區、琶洲片區、共和圍片區和獨立河片區。

根據《廣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的總目標及對海珠區的控制指標要求,綜合考慮地區徑流污染控制需求、內河生態補水需求及經濟效益最大化,確定海珠區海綿城市建設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總體目標為69%,對其進行具體管控,將指標進行分解至各管控單元。


來源:城建水業 作者:王曉璐 史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