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防洪工程抓好黑臭水管理改善河湖生態面貌 蘭州市加強黃河生態治理與保護
“近年來,蘭州市黃河兩岸的變化有目共睹,我們的目標就是治理好黃河、保護好黃河,讓它成為造福于民的幸福河。”市水務局局長魏孔仁告訴記者,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要更加堅定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一心一意把群眾的事情辦好、辦實,這也是全市水務系統開展主題教育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
建設黃河干流防洪工程安全度汛有保障
蘭州作為全國54個重要防洪城市之一,也是全國地質災害最為嚴重的城市之一。特別是2012年7月,黃河蘭州段發生了26年來最大洪水,因原有堤防建設年代長,病害隱患多,造成一定險情。
2012年9月,我市啟動蘭州市黃河干流防洪工程前期,2015年經國家發改委批復同意,列入黃河干流甘肅段防洪工程實施,是國務院2015年172項重點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對蘭州市投入最大的防洪建設項目,總投資達到了16.8億元,項目設計總工期為36個月,預計2019年底前全面完工。該建設工程計劃新建堤防13.79千米、護坡及護岸21.15千米,維修加固堤防41.31千米,維修加固護岸3.25千米。經過幾年時間的努力,黃河蘭州段的防洪工程已基本完成,其成效也相當明顯。
“目前,工程已進入收尾階段,這一工程將確保蘭州今后平安度汛。在2019年汛期,黃河蘭州段流量達到每秒3730立方米,大水漫上河灘,但兩岸堤防毫發無損。”市河湖管護中心副主任、市黃河河道管理站站長郭德軍介紹說,蘭州市黃河干流防洪工程是蘭州市一次性投入最大的黃河防汛工程,項目的實施為蘭州市長遠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運用新技術新理念加強黃河生態保護
黃河干流蘭州段全長150.7公里,而城區段河道長47.5公里。如何圍繞黃河做好生態文章?是蘭州市委、市政府近年來不斷探索的思考之路。
南濱河東路的蘭鐵泵房原是20世紀60年代蘭州鐵路部門建成的一處取水口,2008年被徹底廢棄。由于主體結構破損嚴重,十多年來,這一泵房嚴重影響了周邊整體景觀環境。2018年底,我市實施了蘭鐵廢棄泵房綜合治理項目,拆除了廢棄泵房上部已破損的結構,利用下部結構,改造為觀景亭,聯通濱河漫步道和人行道,方便游人出行。避免了大拆大建對河床和堤防基礎擾動影響行洪安全的情況出現,也給黃河蘭州段生態保護和廢棄泵站等建筑物改造開創了新的思路,讓市民在茶余飯后多了一處親水、觀河、納涼的好去處。今年8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蘭州黃河兩岸生態修復和景觀建設情況時,站在這里眺望兩岸,對黃河之濱的美景大加贊譽。如今,這里已成為市民、游客休閑的好去處,也是黃河風情線上的“網紅打卡點”。
圍繞黃河蘭州段防洪治理,我市水務部門綜合施策,大膽運用新技術新材料,在做好基礎的防洪工程的同時,兼顧城市生態修復,堅持系統治理。細心的市民或許已經發現,在部分河岸邊沒有了石頭、水泥澆筑的河堤,多種新形式的河防建筑全新亮相。
10月16日,記者在城關區鹽場堡碼頭西側的河岸邊看到,這里建有暗紅色臺階狀的防洪設施。看似尋常的防洪臺階卻有著大“內涵”。郭德軍站長介紹說,在暗紅色的步道墊子底下,是鋅鋁合金材料搭建的防洪架,里面是生態美格網。這種新的建筑工藝,可以長期有效防銹。“2018年以來,我們用這種新材料建設了總長2.8公里的試驗段,分別在元通大橋南岸、中山橋南岸、馬拉松公園、鹽場堡碼頭西側。”
在城關黃河大橋北岸西側,一塊塊排列整齊的網格結構網格里長滿了茂密的高羊茅和蘆葦,自由生長,綠意盎然。這種網格狀的生態預制塊也是我市在河堤河岸建設中引進的新材料。郭德軍站長介紹稱,這里以前都是沙土,經不起洪水的沖刷。一場洪水過后,岸坎便不復存在,造成水土流失,河道也往往會發生改變。生態網格預制塊下面鋪設了加筋麥克墊,與上部結構牢固地連接成為一個整體,有效的抵抗了洪水沖刷,能起到非常好的保護作用。同時,結合生物治理措施,在網格內播撒適合蘭州氣候的、根系發達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和水生植物種子。通過生態措施治理使植物發達的根系與生態預制塊、加筋麥克墊相互交織,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一步增強了護岸的強度,有效防止了河水沖刷造成的水土流失。
據悉,在我市黃河干流防洪工程建設中,城區段全線都采用類似的生態預制塊結構對堤防護岸。農村段則將合金材質的格賓網與塊石結合,按隨坡就勢的原則實施,大幅提升了護岸的整體性和穩定性。
抓好黑臭水體治理保護美好城市環境
2017年開始,我市對左家溝、陽洼溝、魚兒溝、雷壇河、大金溝、寺兒溝、甘溝等7條黑臭水體進行了綜合整治,敷設污水收集管網約63.75千米,將洪道內直排污水截流收集接入市政污水管網,徹底解決了污水直排黃河的問題,周邊居民生活環境得到明顯改觀。
如今,通過蘭州市河洪道環境整治,累計完成河洪道整治262千米,清理河道淤泥、垃圾約89萬余噸,清理河道管理范圍內砂石廢料50余萬方。同時,不斷建立健全法規體系建設,牽頭起草了《蘭州市河道管理條例》。強化河道采砂管理,組織各縣區對湟水、大通河、莊浪河、宛川河充分調研,對主要河流河道采砂情況進行了排查,鑒于以上河道砂石資源枯竭,全面取締了湟水、大通河、莊浪河、宛川河河道采砂。自2018年起,我市不再審核發放河道采砂許可證,并對已審批許可的18家采砂場全部予以關停。黃河蘭州段南北兩岸實施了43處排污口整治工程,敷設污水截流管道約11公里,城區污水收集率由2009年的60%提高到96.7%并全處理,取得了較為明顯的環境效益和社念效益。
實行河長制湖長制推進河湖生態面貌改善
近年來,我市全面落實河長制湖長制,以全面推行河長制湖長制為抓手,積極探索治河管河新途徑,持續推進河湖生態面貌改善。市、縣兩級全部建立了由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擔任總河長的“雙河長”工作機制,堅持“規劃管理在市、建設管理在區縣、巡查保潔在鄉街、村和社區”的原則,對河道實行分級分段管理,實現了由原來的部門單一管理向“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協同管理轉變。
在責任體系建立方面,全市設立各級河長1381名,湖長46名,將全市8條主要河流、253條洪水溝道、23座水庫、51座中型以上淤地壩全部納入河長制實施范圍,并將人工景觀湖和飲用水水源地水庫全部納入湖長制實施范圍,給全市河湖“上了戶口”,實現了河洪道管理全覆蓋。全市各級河長全部上崗履職,開展巡河管河治河工作,解決河洪道突出問題778個。
在治河策略方面,針對每條河流的不同狀況編制完成了“一河一策”方案,以河長令的形式下發各縣區、各部門實施,針對河流、洪水溝道存在的突出問題,建立健全了“一河一檔”方案,對河湖現狀、問題、目標等進行了明確,進一步強化了河道生態環境管理與保護。我市全面推行河長制湖長制工作,先后21次接受國家水利部、省委省政府督導檢查,順利通過水利部中期核查評估和省級驗收,在全省2018年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考核中蘭州市位列全省第一。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首席記者陳瑋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