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28日開始在北京召開
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今天召開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把研究這個總目標的若干重大問題列入主要議程,有哪些深意?
根據慣例,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由中央政治局召集,每年至少舉行一次,通常是每一屆召開七次全會。
今天召開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的議程是什么?今年8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已經對外公布:一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二是研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
這兩項主要議程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報告工作是全會的制度性安排,而“研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則有重大意義。有分析認為,四中全會多位于承上啟下的關鍵年份,討論內容涉及黨和國家發展的重大問題,向來備受關注。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表示:“一般來講,每次全會從時間節點上有一個總體的使命,一般四中全會都是聚焦這屆任期中經濟、社會的重大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進行認真地討論,做出一些戰略部署。”
中央黨校教授辛鳴表示,在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十九屆四中全會聚焦“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抓住了重點,也抓住了關鍵。辛鳴說:“經濟社會發展、現代化建設需要制度保障,更需要好的制度保障。這次全會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主題,通過構建一套更好的制度,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它既為即將取得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建設成果保駕護航,同時又為即將開啟的現代化新征程注入強勁的制度正能量。”
什么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指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國家治理能力則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包括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戰略決策以來,一系列事關全局的改革舉措相繼推出,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持續增強。
為什么十九屆四中全會將“研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作為重要議程?汪玉凱認為有三方面原因。“第一,2013年提出來以后,到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它的內涵是什么?應該包括哪些最主要內容,要回答一些重大的理論問題,從理論上需要做出一些明確的判斷。第二,我們要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說明現在我們在國家治理層面上可能還存在不足,治理體系、治理能力哪些方面和現代化還有距離,哪些還是短板,這要從全會的層面應該做出權威判斷,這樣未來行動才有方向。第三,結合當前中國社會的現實,比如改革進入新階段,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轉換,經濟下行壓力較大,這些問題如何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結合起來,使這些問題能夠比較平和地解決、比較好地解決,使得經濟社會能夠健康良性地發展。”
圍繞“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十九屆四中全會將作出怎樣的戰略決策?10月2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了總體目標,一張清晰的時間表已經展現在世人面前:到我們黨成立100年時,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顯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
辛鳴表示,值得注意的是,總目標的三個階段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相適應、相同步。“制度建設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隨著經濟社會進步而完善,制度建設不會一蹴而就。第一階段,是到建黨100周年,讓我們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有明顯成效,這一目標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階段相聯系。第二階段,到2035年中國社會已經基本實現現代化,我們也要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第二階段的目標重點是制度更加完善。第三階段,我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經濟社會已經全面現代化,那么我們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也應該全面實現現代化。”
根據議程,十九屆四中全會將審議《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相信十九屆四中全會研究的問題將對當下中國改革發展和民眾生活等方方面面,產生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影響。
(記者馬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