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全力保障供水安全
實時監測,確保水質安全
蒲攤拐取水口是呼和浩特市列入國家名錄的重要水源地,是引黃入呼唯一取水口。為確保該取水口水質安全,市供排水有限責任公司對岸邊泵站北側斜坡進行了綜合整治,避免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對取水口造成破壞,同時將黃河蒲灘拐(取水口)設定為一級保護區,對取水口實行網圍欄封閉管理。目前,由具備國家級認證的水質監測站呼市水質檢驗中心對該取水口水質進行日常監測;由黃河中游水環境監測中心對該取水口的原水進行跟蹤監測;市環保局在取水口岸邊泵站建有水質在線監測設備,對黃河原水水質進行實時監測。
金海水庫是引黃入呼重點中轉站,它的主要作用是調蓄水庫,水庫滿庫容調蓄量在日供水40萬立方米時可持續為呼和浩特市供水20天。為切實保障該水庫水質安全,市供排水有限責任公司安裝了41部監控攝像頭,對水庫庫區進行全方位、無死角的實時監控,并在水庫壩體圍墻安裝共計長度為6800米高壓脈沖電子圍欄,同時與駐地公安機關以及水源派出所聯合建立警務室,加強了對水源地保護性執法檢查。
金河水廠是呼和浩特市唯一的地表水水廠,由金海水庫進水,供水能力40萬立方米/日,承擔著呼和浩特市將近70%的供水量。為進一步提升引黃供水水質,2013年市長辦公會議批復了引黃供水深度處理項目,2015年開工建設,項目投資1.97億元,2017年年底建成并全面投入運營,每日深度凈化水處理能力40萬噸。經深度處理的水在水質全面滿足《生活飲用水標準》(GB5749-2006)106項水質指標的基礎上,最大程度保留對人體有益礦物質,水體口感品質得到極大提升。
從托縣預沉廠至金海調蓄水庫63公里引黃輸水管線及金海調蓄水庫至金河凈水廠16公里引黃輸水管線,是引黃入呼唯一的輸水管線,承擔著保障城區供水安全的重要輸水任務。為確保管線運行安全,市供排水有限責任公司專門成立了引黃管網維護所,每日分段安排專人對管線進行日常巡查、維護,確保管線運行正常。
完善地下水源井保護措施,全面改善制水環境
2015年以來,呼和浩特市陸續實施了水源井圍封改造工程,并安裝了監控預警裝置,基本實現了水源井統一化、標準化、規范化的管理目標。2018年開展了水源井專項治理工作,對現有的223眼水源井在原有管理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水源井圍封標準化管理水平,安裝安防系統設備、懸掛醒目明晰的水源地警示保護牌,并對全市城區公共供水水源井進行普查,實現了“一井一檔”的基礎管理數據,為供水生產管理提供了決策依據。
為保障出廠水水質安全,市供排水有限責任公司每日對金河地表水廠及10個地下水廠出廠水進行檢測,并已對制水工藝建立水源水質監測預警系統,以便在原水水質發生突發性惡化時水廠能及時采取相應的應急措施。同時不斷加強凈水廠處理工藝過程各關鍵環節的水質連續監測和水質預警,定期檢查和清洗清水池,杜絕不合格水出廠。
2016年7月至2018年2月,呼和浩特市對呼鋼地下水廠建筑、道路、設施設備、廠區綠化等多方面進行了升級改造,打造出花園式水廠的樣板,全面改善了呼鋼地下水廠制水環境。2018年4月至2019年8月,又對金河凈水廠實施了提標改造,使水廠供水環境整體得到了提升,進一步保障了供水水質安全。
實施老舊小區二次供水設施改造,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
2015年至2017年,呼和浩特市實施了老舊小區供排水管網及二次供水設施(一、二期)改造工程,改造了488個老舊小區管網及二次加壓設施,惠及85340戶居民、約30萬人口。改造后的小區二次供水設施由市供排水有限責任公司統一管理、維護,定期對所管理泵房水質采用便攜式檢測設備對余氯、濁度、氨氮、ph值常態化循環檢測,并由水質檢驗部門定期抽查取水樣。市供排水有限責任公司還建立了二次供水調度中心,利用遠程監控技術手段對其管理的165座泵房實現了24小時安全監控、設備運行狀態監測等智能化的管理目標。
通過調節配水管網中重要位置處閥門的開啟度,定期進行管網沖洗,保證自來水的余氯含量,提高管網水質,恢復管道通水能力,抑制腐蝕。同時加強管網巡檢及維護工作,對輸配管網的管道及附屬設備容易出現的如管道穿孔、爆裂、閘門滲漏、接口漏水等問題,做到早發現、早解決,避免造成二次污染,減少管網漏損率,提高管網水質。
2015年開始,市供排水有限責任公司組織實施了智慧水務工程,建設內容涉及新建綜合應用分析系統、排洪防澇系統、水源地報警聯動系統;集成現有生產安全視頻監控系統、水廠SCADA系統和管網測壓系統。目前,智慧水務項目主體建設工作已經基本完成,實現了供水生產、運營和服務流程的智能化,提升了呼和浩特市城區安全供水服務保障能力,下一步將根據需要繼續進行軟件功能的細化完善。
(記者 武子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