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第四條對澳供水管道工程正式通水
第四條對澳供水管道工程是粵澳供水合作的重點項目,工程建設內容包括新建供水管道15公里,新建洪灣泵站1座,概算總投資5.25億元人民幣。工程于2016年開工,今年4月完工,并于6月通過了竣工驗收,具備運行條件。工程通水后,珠海對澳門供水能力從50萬立方米/天提升至70萬立方米/天,同時改變目前供水均從竹仙洞水庫進入澳門的單一模式,增加從氹仔方向進入澳門的供水管路,從而實現雙線路供水,大大提高澳門供水水源抗風險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提升供水保證率。第四條對澳供水管道工程建成通水,對保障粵港澳大灣區供水安全,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四條對澳供水管道工程線路示意圖(紅線)。(央廣網發 珠海水務局供圖)
據了解,澳門淡水資源奇缺。上世紀50年代以后,隨著澳門的經濟發展和人口的增長,用水量日益增加,澳門原來自給自足供水的局面無法維持,澳門居民飽受水荒之苦,嚴重影響和制約澳門經濟社會發展。1959年,珠海市開始建設竹仙洞水庫和銀坑水庫,1960年3月建成,正式向澳門供水,拉開了珠澳供水合作的序幕。2009年,粵澳政府間再次簽署了《粵澳供水協議》。通過這兩個協議的簽訂,雙方在政府層面建立了更加穩定的供水合作機制。
據統計,從1986年至2018年,珠海對澳門的原水供應量從2000萬立方米增長到超過1億立方米,多年來始終占澳門原水使用總量的9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