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共飲放心水 臨沂農村供水改革意見出臺
“三分建、七分管。”為確保農村供水工程建成后長效運行,市委、市政府決定率先啟動農村供水管理體制改革,要求各縣區按照“市場化運作、規模化建設、專業化管理”的工作思路,整合、新建國有公益性供水主體,構建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運營、統一服務、統一水價、統一應急供水保障的城鄉一體化供水管理格局,健全完善的水源安全供給體系、企業運營管理體系、服務指導保障體系、供水應急服務體系和行業監督管理體系,實現從水源到水龍頭“一條龍”管理。
《指導意見》共分為四個部分,提出了建立健全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長效管理體制的總體要求,明確了任務目標、工作重點和部門職責。
《指導意見》出臺后,將有利于指導各縣區穩步推進農村供水管理體制改革工作。在政府和部門的監管下,將所有農村飲水工程全部推向市場,由企業自主經營,并逐步達到信息化、智能化、標準化管理,逐步向電力行業管理模式轉變,從根本上解決過去農村供水工程多頭管、分頭管、多層次管的問題,實現供水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群眾長受益。
從水源到水龍頭“一條龍”管理 為有源頭活水來
按照“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的水利改革發展總基調,全面深化農村供水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健全農村供水工程長效管理體制,確保工程長期發揮效益,實現從水源到水龍頭的“一條龍”管理,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實的供水保障。
——當前現狀
據介紹,我市地域廣、山丘區面積大,受地理條件、資金不足、管理不善等因素制約,農村飲水安全仍存在發展不平衡、工程年久失修、管護不到位等問題。截至目前,全市仍有5000多個村莊未解決飲水安全問題,“自來水普及率、水質達標率、集中供水率、供水保證率”全面低于省平均水平。
供水需求與管理、建設滯后的矛盾,各地的實際需要與投入不足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為此,根據國家和省里有關部署,市委、市政府決定在全市開展農村飲水安全攻堅行動,全面解決農村飲水不安全問題。
——任務目標
2020年底全市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5%以上
針對我市農村供水管理不規范,多頭管、分頭管、多層次管的現狀,按照“市場化運作、規模化建設、專業化管理”的工作思路,本著“保供水、促節水”的原則,各縣區確立一個縣區級國有公益性供水主體,構建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運營、統一服務、統一水價、統一應急保障的農村供水管理體制,健全完善的水源安全供給體系、企業運營管理體系、服務指導保障體系、供水應急保障體系和政府監督管理體系,實現從水源到水龍頭的“一條龍”管理。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努力實現農村供水工程建設現代化、管理智能化、服務信息化。到2020年底,全市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5%以上、規模化集中供水率達到85%以上、供水保證率達到95%以上,供水水質符合國家規定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工作重點
“市場化運作”
在明確供水管理主體的基礎上,運用現代企業運營管理模式和方法,逐步把農村供水管理向制度化、規范化、長效化推進,努力提高市場化運作的科學化水平。按照“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原則,積極穩妥整合、新建國有公益性供水公司,全面負責本轄區內農村供水。市轄五區農村供水由市水務集團及五區統籌推進城鄉供水建設、管理、運營服務一體化。其他具區無論集中供水還是多村、單村供水,應全部納入國有供水公司統一管理。供水公司要在行業部門的指導下,充分發揮供水主體作用,對本轄區村農村飲水工程融資、建設、運營、管理、服務全部實行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建立起管理科學、定價合理、服務到位的企業運行機制和可持續運行供水管理模式,確保農村供水工程沿著市場化的路子健康發展。農村飲用水工程實行有償供水,計量收費。水價核定與水費計收要體現公益屬性,按照“補償成本、合理收益”的原則運營管理。轄區內農村供水要統一水價,對特殊群體實行水量或價格優惠政策。
“規模化建設”
優化水源、水網、水廠工程布局,打破地域界限遠距離、跨區域引水,整縣域推進,注重發揮規模效益。同時,充分送用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材料,全面提升供水基礎設施建設的先進水平。通過現有水源地擴容、新建水源工程等方式,實現多水源地聯合調度,互為補充,提高農村供水保障能力。以原有骨干水網為依托,通過改、擴、建、并、聯等措施,延伸水網管線,擴大水網覆蓋面。有條件的縣區,立足一張水網采取管網延伸,打造“一縣一網”的供水格局;對山丘區、偏遠地區和人口分散、不具備聯網條件的可采取“一縣多網”模式;對自然條件較差、建設成本高,但水源有保障的,可采用單村或聯村供水模式。同時,逐步取締、關停規模以上水網已覆蓋的小型水廠和單村供水工程。
“專業化管理”
在工程養護、計量服務、應急保障方面,充分運用大數據、互聯網技術和智能設備等手段,建立農村供水管理信息化平臺,逐步實現供水管理服務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建立起縣級供水公司、鄉鎮供水站、村級服務站“三級聯動”機制,打破地域界限,對農村供水工程實行統一調度維修、統一考核監管、統一物資調配,不斷完善工程運行管理機制。統一實行“掛表收費,戶外計量”,參照電力行業管理的模式進行專業化管理服務,建立健全企業標準化體系,努力提高專業化服務水平。在水費中計提專項維修基金,專款專用。設立116服務熱線平臺,專人值班,及時受理各種訴求。國有供水運營單位要建立健全應急保障體系,加強應急能力建設,制定應急供水預案,出現供水突發事件時,要在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的指導下,全面負責應急供水,采取必要措施確保農村人口供水需求。
“強化水質監管”
供水企業要依據規范要求,按照日常預防為主、安全屏障前移的原則,嚴格制水工序質量控制,強化消毒水質檢測,按照規范要求建立嚴格的取樣和檢測制度,加強對水源水、出廠水和管網末梢水的檢測。縣級水質檢測中心按規定的檢測項目和頻次,加強對農村供水水質的抽檢。各級衛健部門按照相關規定確定水質檢測任務、范圍、項目和頻次,定期對農村供水水質進行監測,及時反饋監測結果。各部門、單位要對發現的問題及時處理,確保農村居民吃上“安全水、放心水、明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