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處理后注入內河,廣州海珠42%河涌水質顯著提升
今年5月以來,海珠區將50萬噸水質較好的尾水注入內河涌,使河涌水質顯著改善。

污水處理后再入河 河涌水質改善明顯
據了解,目前,海珠區轄內的瀝滘污水處理廠(即凈水廠)水質條件大大優于同期的珠江水質,部分污染物濃度甚至達到地表水Ⅰ類水質標準。根據最近一次的水質監測結果顯示,其化學需氧量13.5mg/L,氨氮0.29mg/L,總磷0.195mg/L。為了有效為解決河涌水流動力不足問題,結合海珠河網水系、感潮河涌特點,海珠區采取了群閘聯控、水系連通等措施,打通尾水流動通道,河道納潮沖污和水體置換效應顯著,在開發利用非常規水資源促進水質改善工作中走出堅實一步,創造多項領先:
一是單體利用尾水水量最大。瀝滘污水處理廠一、二期尾水共50萬噸/日,三期擴建后將達到75萬噸/日,源源不斷的清水就地注入二圍涌,蜿蜒流轉于海珠河網,成為海珠區石榴崗河水系的動力“心臟”。
二是受益河涌數量最多。一般尾水利用均針對特定數量河涌。海珠區利用水系連通的自然稟賦優勢,其尾水沿河道將為32條河涌源源不斷提供清水,有效提升水體動力,影響水域面積184萬平方米,占海珠區水域面積的42%。
工程運行以來,發揮了巨大的生態效應,全區特別是石榴崗河水系河涌水質改善明顯,水質氨氮、溶解氧、透明度、氧化還原電位等主要指標同比均提升一個類別。
據介紹,接下來,海珠區將在打通水系上下苦工,試點推動了石溪涌—瑞寶涌、琶洲南北涌等一系列水系連通工程,打通南丫圍斷頭段,對淤積河段進行清淤、揭蓋復涌等措施,有效解決因過流斷面狹窄或因底泥淤積導致水流動力不足的情況。

大干圍涌融合海綿城市建設打造靚麗景觀
與尾水的資源化利用不同,海珠區轄內的大干圍涌的治理則結合了海綿城市的建設,打造了優美的河岸景觀。大干圍涌起于環城高速橋,止于珠江后航道,全長2.31千米,寬0.014千米,水面面積約3.23萬平方米。曾經的大干圍涌水體黑臭、河床淤塞;違建林立、巡河通道堵塞;垃圾亂堆,污水傳輸、處理能力薄弱亂排放。

龍舟文化元素細致融入景觀帶是大干圍涌整治的一大亮點。海珠區將當地龍舟文化元素、嶺南建筑風格與現代化建材相融合,建設親水平臺、親水步道、觀景平臺、景觀廊架等設施。
比如廊架的設計將龍的元素抽象化處理,從頂部看宛若一條蜿蜒的巨龍臥于廊架頂部。河道欄桿提取了龍舟中船槳的形象,抽象簡化用于欄桿的鋼柱中。條石坐凳貼磚營造的水紋波浪則源于龍紋,簡單有力的龍紋與河涌水體相得益彰,宛如游龍戲水,為休閑步道增添趣味。
9月20日,大干圍黑臭河涌整治工程全面完工,標志著海珠區15條黑臭河涌治理工作全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