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超前布局、科學調度,從容應對“最強”梅雨季!
7月24日
《新華日報》在蘇州觀察版面
刊登了《大汛之下,確保城市從容應對》
介紹了面對“最強”梅雨季
蘇州超前布局科學調度
從容應對嚴峻的防汛形勢

一起來看看~
7月21日14時
氣象部門正式“官宣”蘇州出梅
最近兩天
人們如愿看到久違的“蘇州藍”
42天時間,蘇州平均梅雨量達到630.9毫米,是常年梅雨量的2.65倍,列1951年以來歷史第3位,堪稱近年來“最強”梅雨季。自身6輪強降雨,加上上游地區大量的客水匯聚,頂在蘇州頭上的“三盆水”——太湖、長江和京杭大運河情況不容樂觀,重重考驗接踵而至。大汛之下
蘇州如何應對?
許多蘇州人仍記得2016年梅雨季,太湖水位一度漲至4.88米,逼近歷史最高。今年,蘇州降雨量明顯超過2016年,伴隨著同期上游大量客水來襲,專家判斷太湖將面臨前所未有的防汛壓力。截至7月21日,太湖平均水位最高4.78米,雖連續24天超過警戒,但仍未突破2016年最高值。

雨量更大了
河湖水位卻沒有更高
背后得益于蘇州的
科學預判和超前布局
早在4月16日,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藍紹敏就專題調研檢查防汛工作,強調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對今年防汛防旱工作的總體要求,面對今年復雜的防汛形勢,必須見微知著、未雨綢繆,扎實做好各項防汛準備。入梅以來,蘇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又連續多次親自指揮防汛工作部署,做好防汛“提前量”。
未雨綢繆
方能有備無患
由于處于太湖下游,蘇州城內的雨水本身并不匯入湖,但太湖泄洪的兩大主要通道,卻橫穿這座城市,蘇州成了太湖流域的防汛重點。入梅前,蘇州市防辦優化區域水利工程調度,實施以長江、望虞河、京杭運河、吳淞江為界的陽澄區水利工程聯合調度,采用波浪式水位調控,促進河網水體有序流動,預降水位。

蘇州市防汛防旱指揮部辦公室主任、市水務局副局長陳習慶說:
數據顯示,入梅以來,在流域城市通力合作下,蘇州通過錯峰、錯時、匹配調度,統籌區域洪水和澇水外排,累計排水超過14億立方米,是常年同期4倍,相當于排掉了太湖近三分之一的正常庫容。正是由于提前騰出了“大庫容”,蘇州贏得防汛“主動權”。
33個水位站,13個超警戒水位……在蘇州市水利水務信息調度指揮中心大屏幕上,顯示著全市主要站點的水情信息。實時的視頻畫面,讓監測人員對全市情況盡在掌握之中。

大雨傾城,人們最怕“看海”。有了“智慧大腦”的系統研判,蘇州基層防汛工作人員行動更加精準,尤其是防汛排澇子系統,在此次防汛指揮調度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讓科學調度有了抓手。
“借助這套系統,市防指可據此及時掌握雨情、水情、汛情的變化,對汛情快速應對、及時預警,大大提高了城市防汛排澇的應急響應能力。”蘇州市防汛防旱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陳尉說。

“以前都是出現積水后,我們才了解當地的信息,再派人處置搶排,現在可以提前精準鎖定。”蘇州市水利水務信息調度指揮中心副主任田晨舉例說,系統還可以通過算法預測某地未來降水數據,這樣就可以在重點地帶提前協調進駐排澇車,實現“車等雨”。
大雨之下
“智水蘇州”讓城市更加從容
直到出梅
蘇州全市范圍內接到
工地工廠進水
城市嚴重內澇的報告仍為“0”
城市立交無一淹水
7月21日8時,受梅雨期第六輪強降雨的影響,太湖水位飆高到4.78米,超警戒0.98米。太湖湖區,特別是13個圩區面臨外洪內澇的局面,保護太湖大堤、全力排澇刻不容緩。


考驗還在路上
氣象專家提醒,我省雖然已經出梅,但并未“出汛”,根據7月23日8時省水利廳水情信息顯示,太湖平均水位4.75米,大運河楓橋水位4.29米。蘇州各水文監測點位雖有回落趨勢,但仍有13個點位仍超警戒水位。
站好每一道崗
將繼續成為
蘇州在淡定從容中不變的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