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合肥建水廠:奮斗是青春最美的底色
城市建設,供水先行。近年來,供水集團先后上馬了一大批重點工程,截至2020年6月,共有在建項目12個,待建項目3個。為全力推進項目進度,保障城市供水命脈,合肥供水集團不拘一格、順應潮流,大膽選用了一批能干事、想干事的青年擔任項目負責人。如今,他們正以獨有的拼勁與干勁推動著各項目有條不紊地進行,一個個順利落地投產的項目也見證著他們的點滴成長。
啟程:夢想從學習開始

定期開展專業技能培訓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為了讓這些年輕人迅速進入角色、擔當重任,合肥供水集團始終把培育青年、造就人才放在重要位置,建立了一整套高標準、專業強的教育培訓體系。此外,將工程建設的主戰場打造成為人才成長的平臺,在工程建設中不斷發現人才、培養人才。
現場實操指導促成長
通過“工地小課堂、大練兵”、“師帶徒”等途徑對青年同志言傳身教,在建設第一線“摸、爬、滾、打”,磨練土建、管道、設備等專項業務技能,在“進度、質量、安全”管理上下足功夫,發揮工程建設“特種兵”作用,激發個人活力與創造力。今年7月即將通水的大官塘水廠就是這樣一個難得的“練兵沙場”,給了這群為夢想奮斗的年輕人際遇和機緣。許楊、沈陶與袁學文、張金分別負責著大官塘水廠的重要配套項目——原水輸配水管道、35kV外電,他們4人均是第一次擔任重點項目負責人,平均年齡還不到30歲。

沈陶(左)、許楊(右)
“記得第一次跟村長談話,我臉刷地就紅了,緊張地都結巴了。”2019年7月項目開工第一天,95年的沈陶就遇到了難題。管道施工均在野外,涉及到眾多拆遷工作,“那個時候科長領著我們到村、鄉、鎮、縣一級一級去認門、引薦,手把手教我們,不厭其煩。”看著前輩與人溝通的成熟、遇事不慌的穩重、協調問題的周全,沈陶突然明白這才是工程之外他需要上的第一課——“學會與形形色色的人打好交道”。常言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所有知識要轉化為能力,都必須躬身實踐。既多學有字之書,也多學無字之書。這是企業寄予他們的期望,更是工作向他們提出的要求。
追夢:別多想干就對了
正所謂“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我們學到的東西,不能停留在書本上,不能只裝在腦袋里,而應該落實到行動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這句話在合肥供水重點工程建設過程中,又有了新的詮釋,“別多想,干就對了!”
2019年5月6日大官塘水廠一期工程輸配水管道項目正式開工,為了確保項目進展順利,沈陶和許楊就住進了村里。“一連兩個月,我每天早上七點前準時到村委會報到,因為很多事情需要村長協調,一大早我們就開始挨家挨戶的跑。”回憶起這段經歷,苦澀外還有成長的歡樂。

張金(中)、袁學文(右)
每一項事業,不論大小,都是靠腳踏實地、一點一滴干出來的。“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這個永恒的道理,負責磨墩及大官塘35kV外電工程的張金和袁學文也在腳踏實地的踐行著。2020年初的一天下午,天氣預報提示可能將會有大幅降溫,看著塔基下剛剛澆筑好的混凝土,二人第一次有點慌。“新澆筑的塔基混凝土在24小時齡期內如果遭受低溫會導致不可恢復的不規則裂縫和強度損失,很有可能要返工重建。”晚上7點多方召開了緊急部署會議,決定立即采購保溫材料,對混凝土進行覆蓋保溫。當晚10點,一輛貨車運載著滿滿的保溫材料晃晃悠悠駛入了這處偏僻的農田。那天夜里很冷,野外的冷風打在臉上生疼,就這樣,他們二人站在田埂上看著工人將保溫材料一層層覆蓋,直至凌晨。“那個時候就一個信念,千萬不能把混凝土凍壞了,工期一天也不能耽誤。”
圓夢:沖刺最后400米
“沈陶很勤奮、很努力,別看他年紀不大,但是特別能吃苦。”2019年夏天酷暑時分,沈陶與許楊每天都在田地里穿梭,蚊蟲叮咬、毒蛇出沒。沈陶不知道是對什么東西過敏了,全身突然布滿紅疹、奇癢無比,但他還是堅持到晚上停工后才去村里的醫務室看病,第二天一早準時出現在項目現場。這件事,讓老大哥許楊很是感動,也備受鼓舞。

原水管工程最后400米沖刺
時光不負有心人。輸配水管道終于進行到了最后的400米,也是整個工程最難啃的400米。“這塊地原來是一個苗圃,始終不同意施工。連著一個月,我們每天都給戶主打電話。”在這期間,沈陶和許楊多次聯系了肥西縣自然資源規劃局、大建辦、財政局,山南鎮政府等,在多方溝通協調下才將這個土地的使用權拿下。如今,項目正在進行最后沖刺,連軸轉的勞累早已被即將通水的喜悅沖淡。
外電工程全線貫通待驗收送電
是的,轉瞬將是七月,是熱情如火的七月,也是收獲的七月。“七月”,是張金最喜歡的季節,因為他的寶貝女兒“七月”出生在七月,更因為他的第一個項目將在今年七月正式運行。2019年9月,女兒出生后不久他就接手了35kV外電工程,和其他同事一起開啟了“白加黑”、“5+2”的工作模式。“前幾天我們開會到晚上9點,我接個電話的功夫袁學文就靠在床邊睡著了,這么熱的天,澡也沒洗、衣服也沒換,因為太累了。”現在項目進入了最后的收尾階段,一絲一毫都不能懈怠,他們每周只能回家兩三次。對于家人張金多有虧欠,但是他并從未后悔自己的選擇,“等到‘七月’長大了,我會帶她來看我曾經奮斗過的地方,驕傲地告訴她這個塔基是爸爸建的,她喝的水是爸爸送出去的。”說話間滿是自豪。
青年在成長和奮斗中歷練,會收獲成功和喜悅,也會面臨困難和壓力,而自豪感、獲得感、成就感是時間留給這些年輕人共同的記憶。習近平總書記曾說,好青年志在四方,要把視線投向國家發展的航程,把汗水灑在艱苦創業的舞臺,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做成一番事業、做好一番事業。而今,這些供水建設的好青年們正是在自己所處的時代里謀劃人生、創造歷史,以敬業奉獻鑄就自己獨一無二的無悔青春。(時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