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入戶日子“甜” 三亞北部山區3萬群眾用上“放心水”
發布日期:2020-06-12
來源:海南水協
經過三年半持之以恒的刻苦攻堅,由三亞環投集團設計施工的北部山區飲水安全工程及配套管網工程日前全部完工通水。隨著育才生態區明善村最后一組水表安裝到位,三亞北部山區14個行政村的近三萬群眾徹底告別了打井取水、引山泉水的歷史,用上了清潔安全的自來水,這項三亞重點民生工程不僅打通了北部山區群眾安全飲水的“最后一公里”,也消除了三亞城鄉最后一片供水盲區,使三亞率先在全省實現了全域城鄉供水服務一體化和均等化。項目的建成投產也惠及1485戶建檔立卡戶,使他們在安居樂業、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路上更有勁頭!
旱季不再“喊渴”山區群眾生活生產有保障
三亞北部山區面積廣闊,群山巍巍、溝壑縱橫,這其中分散著十幾個行政村的上百個自然村。在通上自來水之前,山區群眾的生活生產常年都依靠井水和山泉水。育才生態區那受村那受小組是坐落在群山中的一個黎族村,在通上自來水以前,村中400多人用水主要依靠6口水井,可每年3月至7月降雨較少,常遇干旱,山泉、機井一干涸,人畜飲水就十分困難。那受村小組的用水問題僅僅只是整個北部山區群眾用水難的一個縮影。
今年春季,三亞又逢干旱,降雨量較往年同期偏少,而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北部山區家家戶戶都通上了自來水,七千多戶居民只需在家擰開水龍頭,清潔的自來水就嘩嘩地流出,無論是生活還是發展種養殖業都不必再“看老天臉色”。看著清澈的自來水流進水桶,育才生態區青法村青法三組的建檔立卡戶高連花高興地說,以前一干旱就沒水吃,下雨的時候井水又會變得渾濁有味道,這下好了,再也不用擔心老人小孩喝井水會生病了!
和高連花一樣開心的還有育才臺亞小學的董校長,此前,整個學校的117名學生和教職工一直飲用的是井水,水質時常渾濁有異味,碰到旱季董校長還要開著車拉上塑料桶到處去找水。上個月,臺亞小學也接通了北部水廠的自來水,百名師生也終于用上了安全放心的自來水。
在“水果島”育才生態區馬腳村火龍果標準化示范生產基地,工人們正在田間忙碌著。負責人胡俏河介紹,水果島基地是育才生態區重要的扶貧項目之一,已經吸納了周邊上百戶貧困戶就業、學習種植技術。基地2018年8月建設之初只有井水可用,井水中的沉淀物較多且旱季水量不足,這嚴重影響了基地的生產。今年3月底,基地接通了北部水廠的自來水,不僅100多號工人的生活用水問題得到了解決,基地的生產效益也有了保障,農業增效將進一步帶動農民增收。
三亞“最小水廠”解決民生“大問題”
三亞北部山區飲水安全工程2017年2月破土動工,總投資1.99億元,新建北部山區凈水廠一座、配水干管和支管50.03km。項目在寧遠河上游新建嶺曲壩取水,敷設管道、開挖隧洞、架設渡槽,通過5.6公里的原水管線將大隆水庫的水源送往新建的北部凈水廠,經水廠處理后的清水通過50公里的輸水管線,一條分干管向育才片區輸水,另一條分干管向高峰片區延伸,再通過多根支管直接將水送到臺樓、抱前、雅林、雅亮等14個行政村。
2018年10月初,作為三亞北部山區飲水安全工程的配套工程,總投資1.26億元的北部山區村內管網及入戶管網配套工程開始建設,項目鋪設總長446.7km入戶管管網,并把7060組用戶水表安裝到戶,至此,北部山區群眾安全飲水的“最后一公里”被全部打通。
北部凈水廠位于群山環繞的扎南村,水廠依山而建,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山體生態,水廠摒棄了挖山建廠的最初方案,在山體上平整出三個平面,自來水生產各環節的廠房就被建設在如同梯田一樣的三個平面上。經過近兩年的建設,水廠于2019年1月底正式建成投產。盡管北部水廠一期設計日供水量僅有2.2萬噸,是全市所有水廠中最小的一個,但是它的供水范圍輻射三亞整個北部山區,面積接近1000平方公里,卻又是全市水廠控制范圍最大的一個。
北部山區飲水安全工程及配套管網工程完工后,受益群眾覆蓋育才生態區(明善村、雅林村、雅亮村、青法村、馬腳村、那受村、那會村、馬亮村、龍密村)、天涯區高峰片區(抱龍村、扎南村、立新村、抱前村、臺樓村)共14個行政村108個自然村7060戶,(其中建檔立卡脫貧戶1485戶)。這些村目前均已實現了抄表到戶,實現了城鄉供水服務均等化“同城、同網、同質、同價、同服務”五同標準。接下來,北部水廠供水管網將繼續向立才農場和南島片區延伸,全部覆蓋三亞北部5.07萬山區群眾。
▽三亞市領導調研指導項目建設及運營工作
逢山開路 遇水架橋 環投集團勇擔國企擔當
部山區地勢復雜,地形起伏較大,溝塹、河溝眾多,要在這樣的地勢和交通條件下建水廠、鋪管網可比平地施工困難得多。在工程建設的一千多個日日夜夜,三亞環投集團數百名工程建設者和技術人員懷揣著山區群眾的期盼,駐扎在山區施工一線攻堅克難。特別是在扎半水庫至立才二十五隊之間的一段總長只有四公里的配水主管施工中,工程建設者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難,輸水管線需要跨越深溝和河道、爬山過嶺、穿越山體,而這條線路是經過反復計算、比選確定的唯一線路,無論多么困難都一定要啃下這塊“硬骨頭”!
秉持著辦法總比困難多的精神,環投集團工程建設者們奮勇拼搏,艱苦鏖戰,逢山打洞、遇水架橋,進行了一場北部山區供水工程的拼搏戰。在扎半水庫旁的山頭,為了滿足管網壓力要求,配水管必須穿山而過,此處山體主要為花崗巖,經過多方考量、比選,項目組最終采用了水磨鉆打小隧洞的方式進行施工,工人們在口徑僅有一米的隧洞中揮汗如雨,僅能蹲著或者坐著施工,連伸伸腰的機會都沒有,就這樣以每天頂進30-40公分的速度打通了這段長達70米的管道。
在抱龍村村委會扎浩村小組,三百多根管材需要穿越河道,轉運到南塔水庫背面的山頭敷設。施工方與時間賽跑,搶在汛期到來前在河道上填埋出施工便道,讓挖機過河、運管材上山。山上沒有路,施工隊就一邊砍樹一邊平整出可供挖機上山的盤山路,挖機翻山越嶺一次只能運送一根管材,到最遠的施工點來回一趟就要三個小時。就這樣一點點艱難往復,施工人員成功地趕在汛期到來前將三百多條管材全部運過河道并完成了敷設。
在項目主管最后2.3km的施工段上,溝塹眾多,深四五十米,坡度六七十度的深谷就有五處,在這樣的地質條件下機械設備完全派不上用場,要將管材運過山谷肩抬手扛也行不通。幾番勘察討論,環投集團組織項目建設各方研究,決定采用傳統施工的“土辦法”,利用人工架設滑索的運輸方式,將原本12米的管材切割成3米,一小段一小段地通過滑行索道全部運過深谷,再由人工焊接起來,就這樣,土方法也解決了大難題。
群眾事,無小事。盡管北部山區飲水安全工程建設難度大,投資成本高,但是解決山區群眾長期以來的飲水難題無法用投資回報來衡量。三亞環投集團作為國有企業在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中勇挑重任,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將群眾利益放在心間,將經濟利益擺在一邊,在實際工作中守初心、擔使命,用真心真情解民憂,暖民心,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加快推進海南自由貿易貿港建設貢獻環投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