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成熟女多多网,理论在线好妈妈3,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浪潮,中国女优无码

攜手同行,共創輝煌!
綜合新聞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綜合新聞

聚焦兩會丨馬化騰四度建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今年特別關注環保

發布日期:2020-05-22 來源:中國環境公眾號
  統籌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生態修復和珠江口國家公園建設,這是今年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的一項重要議案。
  馬化騰已經連續四年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情有獨鐘”,但與此前三年不同的是,今年,“科技大佬”馬化騰關注的重點卻是粵港澳大灣區在生態環境領域的合作。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9+2”城市,其中,“9”是珠三角九座城市,“2”分別是香港和澳門。三地在文化上同根同源,被稱為“講粵語的三兄弟”,又存在不少差異,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涉及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三種法律制度。
  過去三年連續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今年,馬化騰為什么將目光從“科技灣區”轉向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合作?三地將如何在生態環境管理方面協同發力?
  加快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合作步伐
  作為在粵港澳大灣區成長起來的企業家,馬化騰是第一批就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建言獻策的全國人大代表之一。
  2017年,他提出建立粵港澳科技灣區常態化合作機制,打造“中國硅谷”搖籃。
  2018年,馬化騰開始關注具體產業,提出大灣區“科技+金融”產業創新。
  2019年,他的議案更“接地氣”,著眼三地通行和生活的便捷性。
  也正是在這一年,《綱要》正式發布。以“美麗灣區”為目標,《綱要》提出打造生態防護屏障、加強環境保護和治理、創新綠色低碳發展模式等一系列要求。
  “與科技、教育領域的合作相比,大灣區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合作相對滯后,有必要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加快大灣區在海洋生態文明領域的步伐。”馬化騰說。
  基于這一點,今年,他提出五條建議: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的領導下,設立跨境生態修復和自然保護協調機制;
  全面開展珠江口生態修復整治;
  加快建立珠江口國家公園建設進程;
  重視科技力量,將珠江口國家公園建設成為智慧國家公園;
  鼓勵社會參與,將大灣區打造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自然教育中心,如粵港澳青年人可參與自然保護和自然教育的合作,增進三地青年人的交流。
  從概念到落地,馬化騰的議案越來越具體,這與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軌跡也是一致的。三地已經不僅僅停留在經濟合作層面,而是拓展至社會治理制度的對接和整合,向著共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發力。
  深化合作機制
  事實上,粵港生態環境保護合作已有多年歷史。
  1995年,深港兩地就攜手開展深圳河治理工程,先后完成了河道清淤、堤防鞏固、排污口整治、水面保潔等一系列工程。
  從雙邊到三邊合作,轉折點是2014年粵港澳三地環保部門共同簽署的《粵港澳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治合作協議書》。
  而去年《綱要》發布,為粵港澳生態環保合作提供了新機遇。
  據了解,三地將繼續加強大氣、水、海洋污染等領域的聯防聯治。
  大氣污染治理方面,實施多污染物協同減排,統籌防治臭氧和PM2.5污染,優化大灣區空氣監測網絡,聯合開展VOCs在線監測。
  水污染治理方面,重點整治珠江東西兩岸污染,加強東江、西江、北江等重要江河水環境保護和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強化深圳河等重污染河流系統治理。
  海洋污染治理方面,加快建立入海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和海洋環境實時在線監控系統,打擊海上違法傾倒固體廢棄物行為,聯合防治跨境海漂垃圾。
  建設美麗灣區,僅靠環境保護和治理還不夠,還需要打造生態防護屏障。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推進“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開展濱海濕地跨境聯合保護等,都是需要完成的任務。
  已有的合作機制不斷推進,新的規劃也在緊鑼密鼓編制當中。
  正在制定的《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將建立規劃區域協調機制,結合區域功能定位提高區域發展協調性,讓發展更充分,讓保護更嚴格。
  創新綠色低碳發展模式
  《綱要》提出,粵港澳大灣區要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實現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科技創新力量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重要依靠,研發節能環保技術是創新發展方式的題中之義。
  粵港澳三地的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等關鍵要素正在加速整合,建立環保產業園、采用先進適用節能低碳環保技術,以科技為突破口,共同助推大灣區產業結構優化和可持續發展。
  提高循環發展水平,是大灣區的又一著力點。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主建港協進聯盟副主席陳勇建議,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回收再造經濟。
  “可以鼓勵科技創新企業在園區內設立回收加工廠或再造品生產線,也可以設置研究機構,讓三地專業人才共同研究環保技術,將廢物轉化成新產品或能源。”陳勇說。
  探索環境權益交易與金融服務合作機制,粵港澳大灣區也正在先行先試。
  今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等四部委發布《關于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開展碳排放交易外匯試點,通過粵港澳大灣區內地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資格審查的境外投資者將能以外匯或人民幣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內地碳排放權交易,粵港澳大灣區碳排放交易將得到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