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成熟女多多网,理论在线好妈妈3,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浪潮,中国女优无码

攜手同行,共創輝煌!
綜合新聞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綜合新聞

上海自來水為防控疫情加大消毒力度?喝瓶裝水更安全?供水專家這樣回應

發布日期:2020-02-21 來源:上海水協
  防控新冠肺炎的過程中,有許多市民提出了和飲用水有關的疑問。而近期一些研究也顯示,暫不能排除新冠病毒可能存在的水介傳播風險。
  新冠病毒是否會通過水體傳播?疫情期間的自來水是否會“消毒過量”?還能放心喝嗎?
  為此,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采訪了我國城市水資源開發利用領域和上海供水系統的專家。
  問:新冠病毒是否會通過水體傳播?
  答:對新冠病毒的研究還在逐漸深入過程中。新冠病毒是否會通過水體傳播,目前尚無明確定論。
  根據已有的信息,新冠病毒有通過糞口傳播的可能性,而長期實踐表明,人類和動物糞便是飲用水微生物污染的主要途徑,因此暫不能排除新冠病毒可能存在的水介傳播風險。
  問:自來水里有新冠病毒嗎?
  答:現階段,自來水仍是相對最可靠最安全的飲用水。
  1854年,霍亂病毒通過水源傳播,導致英國倫敦霍亂大爆發,英國醫生發現了氯氣消毒劑,將氯氣介入水體,發明了真正意義上的清潔飲用水——自來水。
  166年來,凡是飲用清潔水的人,再也沒有受到霍亂病毒的感染。
  上海的自來水出廠前,都要經過游離氯、氯胺的消毒處理,而消毒正是病毒滅活的關鍵環節。
  以生活飲用水重要的衛生指標之一渾濁度為例,依據美國聯邦環保局飲用水病毒去除技術指南,當濾后水渾濁度在0.3NTU至1NTU時,病毒去除率一般為90%以上;而當濾后水渾濁度低于0.3NTU時,病毒去除率可達99%。
  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對出廠水的渾濁度控制十分嚴格,各水廠出廠水的渾濁度基本嚴控在0.2NTU以下,甚至比國家標準規定的還要嚴格(我國國家標準《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規定,生活飲用水渾濁度不得超過1NTU),確保病毒基本沒有殘留。
  國家標準《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城市水資源開發利用(南方)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簡稱南方水中心)下的水質檢測中心,承擔上海中心城區和部分郊區自來水廠的出廠水和市政管網水水質檢測任務,每天對上海500個供水管網采樣點進行微生物指標檢測。
  從其歷年檢測結果看,相關水質均符合國家標準和上海市地方標準要求。
  查閱上海市水務局公開的上海中心城區供水水質數據(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也可以發現,上海中心城區自來水廠出廠水中的總大腸菌群、耐熱大腸菌群、大腸埃希氏菌等微生物指標均未檢出。
  2019年12月,上海中心城區出廠水常規42項水質指標中,菌落總數平均值僅為1CFU/毫升,遠低于100CFU/毫升的我國國家標準限值。
  國家標準《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上海市水務局公開數據
  問:自來水經過消毒處理可以滅活病毒,但最近為了防控疫情,是否加大了消毒力度?
  答:這是一種誤讀,沒有疫情,上海的自來水也必須消毒。
  消毒劑的選擇和具體使用量,是根據原水水質變化情況而非疫情情況進行調節。
  和疫情發生前相比,上海自來水廠近期的消毒處理方式并沒有明顯變化。
  問:游離氯、氯胺能消滅水中的病毒,但因為消毒導致水中余氯較多,會不會影響人體健康?
  答:具體來說,上海的自來水出廠前,都要經過游離氯、氯胺的消毒處理,并嚴格控制游離氯消毒的CT值,不低于15毫克/升?分鐘(CT值,是指消毒劑有效濃度和有效接觸時間的乘積,是重要的消毒工藝參數)。
  只有確保出廠水中的消毒成分達到一定濃度,才能使自來水經過長距離的“運輸”(通過市政供水管網和眾多的二次供水設施到達水龍頭)后,水中的消毒成分不至于“衰退”到發揮不了作用(防止微生物復蘇滋生)。
  這也是我國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規定,相關消毒劑與出廠水接觸至少120分鐘后,出廠水一氯胺(總氯)余量不得低于0.5毫克/升、管網末梢水一氯胺(總氯)余量不得低于0.05毫克/升的原因。
  目前,上海市政供水管網余氯濃度一般控制在0.8毫克/升左右。從南方水中心2018年、2019年對上海市寶山、楊浦和虹口三區的5000余家居民龍頭水進行的1.6萬余項抽檢數據來看,居民龍頭水總氯含量100%大于0.05毫克/升,確保了居民龍頭水的生物安全性。
  國家標準《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上海市地方標準《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
  疫情當前,安全是第一位的,自來水中余氯含量較高,加上煮沸飲用,是自來水的“雙保險”。
  需要指出的是,自來水中余氯含量較高,只會影響自來水口感,并非“不安全”。一些網傳的“喝自來水等于喝消毒液”,更是無稽之談。
  問:飲用瓶裝水、桶裝水,或者用凈水設備凈化自來水,是不是更安全?
  答:現階段,從能否持續抑制微生物繁殖生長的角度而言,自來水仍是最可靠最安全的飲用水。
  目前,瓶裝水、桶裝水一般采用臭氧、紫外等消毒方式,上述消毒方式能夠較好地實現對微生物的滅活。
  但與自來水通過余氯來保持水質的持續穩定不同,臭氧和紫外可謂“短時消毒”,在水質維持方面的作用并不明顯。
  尤其是瓶裝水和桶裝水開封后,水體與空氣接觸,能否持續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長,存在疑問。
  2015年《伊朗公共衛生雜志》報道了伊朗瓶裝水中綠膿桿菌和異養菌數量的研究。
  該研究從德黑蘭零售商中購買了120瓶國內5個品牌的瓶裝水,所有樣本低溫運輸保存并在24小時之內進行檢測,結果發現異養菌數量大于100CFU/毫升的檢出率為32.5%,超出歐盟和伊朗相關法律條款中異養菌數量的限值(20CFU/毫升)。已被確認為食源性和水源性致病菌的綠膿桿菌在120個水樣中的檢出率也高達36.7%。
  南方水中心曾經對國內兩個知名品牌的飲用純凈水(桶裝水)開展微生物專項檢測。數據表明,其中一個品牌的桶裝水剛開封后的水樣即測得細菌總數為13CFU/毫升。
  試驗進一步檢測了桶裝水配套的飲水機的微生物安全,兩個品牌通過飲水機放出的飲用水,細菌總數分別高達130CFU/毫升和135CFU/毫升,遠超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和上海生活飲用水地方標準中對微生物的限值要求。
  至于家用凈水設備,由于凈水器本身的原材料與工藝問題,以及用戶在凈水器的選擇、使用、維護方面受專業限制,凈水器過濾水的微生物二次污染現象十分普遍。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臨床微生物實驗室曾在2012年對28戶使用凈水器的上海家庭進行過入戶調查。
  研究顯示,71.4%的過濾水中異養菌總數超過同一住處自來水中細菌數量,53.6%凈水器過濾水微生物數量超標,這表明微生物易在凈水器內形成生物膜或生長繁殖。
  2017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天津52戶使用凈水器的家庭進行調查。
  研究結果顯示,有28.8%的凈水設備過濾水中菌落總數超過《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規定的限值100CFU/毫升。其中,1臺凈水設備出水檢出總大腸菌群,家用凈水設備細菌污染存在著引發疾病的潛在危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