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海綿城市,貴陽未來擬新增投資105億元
現狀:海綿設施建設標準偏低
據悉,2015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部署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工作。按照貴陽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貴陽市2016年啟動編制《貴陽市中心城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6~2030年)》,2017年9月獲得貴陽市政府批復,為推進貴陽市海綿城市建設提供管控依據和支撐。
通過對近30年的降雨量分析,貴陽市多年全市年平均降雨量1095.7毫米,降水多集中在5~9月,占全年總降水量的70~80%,降水地區分布不均,南部多于北部,中心城區降雨量豐富。2017年年平均降水量1109.9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多1.2%。
貴陽市中心城區分屬南明河、貓跳河、漣江三個流域。南明河流域:南明河、魚梁河、市西河、小黃河、小灣河等;貓跳河流域:麥架河、南門河、麥西河、擋巖河;漣江流域:思丫河、翁崗河、青巖河等。
而貴陽市的主壤可分為黃壤、石灰土、紫色土、潮土、水稻土及沼澤土等七類,中心城區的土壤類型有黃壤、石灰土、水稻土和少量紫色土。
2016年以來,按照國家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要求,貴陽市結合“千園之城”、水環境綜合治理、黑臭水體治理、新建改建道路、棚戶區城中村改造等項目建設,逐步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目前已建成的海綿設施有公園,道路、小區、河流等4大類共56項,現狀已建成海綿規模約19.21平方公里。
其中包括已建成9條海綿河道,建設面積合計4.923平方公里;已建成19座海綿公園;建設面積合計9.13平方公里;已建成12條海綿道路,建設面積合計0.894平方公里;已建成海綿小區16座,建設面積合計4.27平方公里。 按照國家考核和專項規劃要求,2020年貴陽市建成區20%區域(約76平方公里)需要完成海綿城市達標考核,目前貴陽市僅完成部分海綿公園、小區、道路、河道等建設,已建面積總計為19.21平方公里,占已建城區面積5.1%,與20%目標還存在較大差距。已經實施的海綿設施建設標準偏低,與國家考核標準還有較大差距。
規劃:5年建成總面積超150平方千米
貴陽市全力建設以公平共享為目標的創新型中心城市、以生態為特色的世界旅游名城,切實加快推進我市海綿城市建設,修復城市水生態、涵養水資源,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制定海綿城市建設實施方案。編制《貴陽市海綿城市建設規劃》以指導貴陽市海綿城市建設。
規劃公示文件指出,此次規劃的總體目標為:貴陽建成具有南方地區喀斯特地貌特點的“生態海綿”、“山地海綿”、“綠色海綿”、“智慧海綿”的海綿城市。
貴陽市規劃在“千園之城”建設、水環境和城市內澇治理、居住小區建設和改造以及城市道路建設等方面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打造海綿型示范公園、生態景觀示范河道、海綿型示范小區、海綿型示范道路,到2020年,基本實現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75%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的目標要求。
近期(至2020年)建設內容為新建及改造海綿型建筑與小區25座、海綿型道路19條、海綿型公園23座、海綿河道8條。至2020年,建成海綿型建筑與小區共43座、海綿型道路31條、海綿型公園42座、海綿河道15條。
投資估算方面,規劃至2020年,貴陽市海綿城市建成總面積為80.96平方千米,其中:現狀海綿建設面積為19.21平方千米,改造海綿建設面積2.54平方千米,新增海綿建設面積61.74平方千米,2019-2020年新增總投資約109.8億元。
至2025年,貴陽市海綿城市建成總面積為150.67平方千米,2021年~2025年新增海綿城市建設面積約69.71平方千米,新增投資約104.57億元。重點項目庫包括白云區、觀山湖區、云巖區、南明區、花溪區等10個區域。
遠期(2030年),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完善和提高海綿城市建設水平、運營水平和管理制度,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75%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的目標要求,將貴陽市建設成為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喀斯特山地特色海綿城市典范。
記者 蘭榮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