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黑臭河涌治理成效明顯 委員點贊河湖長制落實到位
黑臭水體整治初見成效 碧道規劃建設試點先行
黑臭河涌治理是推進河湖長制工作中的一塊“硬骨頭”。潭州滘涌,曾經就是南沙區一條令人頭疼的黑臭河涌。潭州滘涌位于廣州市南沙區大崗鎮,全長約3.6公里,西接潭州瀝,東連大崗瀝,是貫穿大崗鎮中心城區的重要排澇通道。河涌河道平均寬度6米,長期以來,由于企業和村民侵占河道現象突出,水面最窄處僅2.5米。兩岸生產生活污水直排入河,造成河涌水體常年黑臭。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為做好潭州滘涌消除黑臭工作,在各級河湖長的組織領導下,南沙區政府多個部門落實責任分工,系統推進綜合整治工作,44天內全面完成“潭州滘涌流域聯通、綜合治理工程項目”房屋征收補償、違建清理拆除的任務。通過河道清淤疏浚、水環境生態修復等一系列有效舉措,潭州滘涌黑臭水體整治初見成效。談起河涌整治前后的變化,附近村民黃阿姨感慨道:“從前這里臭氣沖天,大家經過都想走快兩步。如今不僅沒有了刺鼻的味道,兩岸還變得綠草如茵,大家晚飯后可以來河邊散步休息。這是我們以前沒有想過的,期待以后能越來越好”。據了解,南沙區還將計劃投資1.89億元,用于拓寬河道、新建閘壩泵站、修建人行步道,還兩岸居民水更清、岸更綠的美麗生態河涌,黃阿姨的愿望或在不久的將來成為現實。
在大力整治黑臭水體的同時,南沙區還積極落實我省關于建設“萬里碧道”的工作部署,選取鳳凰湖2號湖和蕉門河作為試點,開展碧道試點建設工作。目前,試點河湖周邊的濱水步道、景觀節點等均已基本完成改造并對外開放,成為群眾休閑娛樂、魚類棲息、鳥類覓食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空間,也成為了南沙區靚麗的“城市客廳”。據南沙區河長辦工作人員介紹,在蕉門河段的碧道建設工作中,南沙區多個部門集中力量清拆了兩岸的爛船、窩棚和違章搭建,才得以把兩岸碧道建設成如今看到的模樣,“如今南沙吸引了很多高新科技公司到此落戶,除了在政策條件、地理位置和科技領域發展前景,優美的生態環境也成為了一項重要加分項”。
實地走訪感受真實變化 政協委員積極獻言獻策
參加本次視察的省政協委員、廣州市華德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志明,在今年提交了一份《關于科學推進我省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工作的建議》的提案。他對記者表示,黑臭水體雖然表現在河里,但問題癥結大多是在岸上,要進行系統性綜合治理,才能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而河湖長制就是很好的嘗試。“我建議能夠把廣州先進的治水經驗推廣開來,讓其它地市啟動的黑臭水體治理工作更加高效、經濟、徹底。”李志明認為,加大社會監督、團結民間力量也是治理黑臭水體的重要一環。“本次民主監督視察團的成員里,既有各級政協委員和政府相關部門干部,也有環保、住建方面的專家,大家實地調研、深入探討,我認為這樣的協商式民主監督很有價值,有助于推動各地對黑臭水體的治理工作。”
“南沙區的這兩個試點河涌從兩岸布滿住房商鋪、水體黑臭到如今水質改善、居民游客能在碧道上散步,這一系列變化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廣州市政協城建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崔虹向記者介紹,目前廣州市有很多政協委員同時擔任著各級河(湖)長,她本人也是天河區深涌的河長,承擔著水環境綜合治理的一線任務。“大家在擔任河湖長的過程中,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將民主監督和真抓實干結合起來,我認為這是政協力量在推動河湖長制落實工作過程中一個很大的亮點。”
“不僅水質得到改善,全流域的生態、居住環境都得到很好的治理,讓河涌不僅‘聞起來不臭’,還能‘看起來美觀’,這是我在視察過程中最大的感受。”廣東省政協委員、廣州市凈水公司副總經理伍志趼告訴記者,自從我省開展污染防治攻堅戰三年行動以來,自己和身邊的人都明顯感受到河涌治理初見成效。“我覺得廣州在黑臭水體治理工作上取得的成效是十分值得肯定的。不過水污染治理是一項復雜且長期的工程,建議要建立一種長遠的機制,多部門繼續加強深入合作,不斷完善工作機制和工作方法。另外,建議下一步在做好城市截污工作的同時,將農村的截污治理工程提到更加重要的議事日程上,全面推進河湖長制相關工作。”(記者 梁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