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建成建制鎮污水處理廠25個
這是該鎮的污水處理廠,正在試運營階段。
鄉鎮污水處理設施是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重中之重。12月25日,記者從市住建局獲悉,截至2019年底,全市已建成(含主體結構已建成)建制鎮污水處理廠25個,鄉鎮生活污水得到有效處理。
鄉鎮污水來源大多都是生活污水。曾經,因為缺少污水處理設施,生活污水要么“靠蒸發”,要么就近排放最終流向江河。臟水橫流、臭氣熏天成了諸多鄉鎮的“痛點”。
龍門鎮污水處理廠設計日處理量400立方米,采用一體化工藝。該鎮集鎮區面積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00余人。污水處理廠投入使用后,出水水質能達到一級A標準。
龍門污水處理廠是淥口區的一個縮影:目前,淥口區在全市率先完成建制鎮污水處理全覆蓋。那么,鄉鎮污水處理廠建設的“淥口經驗”在哪?
錢,財政兜底,自2009年起,淥口區便設立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專項資金,將所有污水處理廠運行費用納入年初財政預算;人,招聘并培訓熟悉鄉鎮情況的本地人,考核過關后持證上崗;后期管養,廠子有污水才能避免“曬太陽”,加強配套管網建設,保證源頭污水收集到位。
除淥口區外,其他各縣市區也在快馬加鞭趕上。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雷打石鎮、船灣鎮、李畋鎮、寧家坪鎮、菜花坪鎮、腰潞鎮,壟溪鄉、策源鄉等15座鄉鎮污水處理廠先后開工。
縱觀目前全市25個鄉鎮污水處理廠,記者發現,它們都因地制宜、各具特色。
如,天元區三門鎮污水處理廠“人工濕地+綠植”,建成花園工廠;醴陵市白兔潭鎮是商貿物流重鎮,污水點多面廣,則采取“預處理+改良的生物脫氮+人工快滲+消毒”的工藝。類似茶陵縣界首鎮、龍潭鎮等污水處理量小、用地緊張的鄉鎮,則又采取“小而精”的一體化的污水處理設備。
“因地制宜選取規模和工藝是鄉鎮污水處理廠建設的趨勢與方向。”市住建局村鎮科工作人員表示,以往的鄉鎮污水處理廠建設中存在“貪大”現象,“比如設計日處理量1000立方米,但搜集到的污水只有200立方米,水量、濃度不夠,就達不到開機標準,廠子難免‘曬太陽’。”
據悉,今年7月,省住建廳印發《湖南省鄉鎮排水與污水處理工程專項規劃設計技術導則》,導則對部分技術內容做了修訂,隨后,我市各縣市區根據新導則都編制了相應規劃。
“修訂的內容其實也進一步明確了鄉鎮污水處理廠建設要因地制宜。”上述工作人員介紹,例如,《導則》更新了以往的相關建設標準、規范與法規政策,對污水處理廠(站)的規模、選址以及工藝等重新進行論證。(株洲日報記者 吳楚 通訊員 胡屹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