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優化津城供水格局促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作為亞洲東部候鳥南北遷徙中的重要驛站,每年到北大港濕地停歇和棲息的鳥類有上百萬只。但受水資源短缺等因素影響,前些年,包括北大港濕地在內的天津四大濕地在不同程度上出現過面積萎縮,生態功能退化的情況。“許多鳥類一度在這里不見了蹤影。”姚慶峰回憶。
昔日萎縮的北大港濕地重煥生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生態補水的一個縮影。
據了解,自2018年10月啟動北大港水庫應急調水以來,北大港水庫累計入庫水量2.95億立方米,水庫蓄水量由干庫狀況增加至1.88億立方米,水面面積由不足30平方公里增加至119平方公里,濕地生態功能逐步得到恢復。
“引江通水后,天津成功構架出一橫一縱、引灤引江雙水源保障的新供水格局。”天津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水5年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已累計向天津安全輸水近45億立方米,成為城鎮供水的主要水源,并為天津市生態補水和減少深層地下水開采創造了條件,在改善供水水質和水生態環境等方面凸顯出巨大的綜合效益。
天津市水務局水調中心副主任劉戰友說,2016年起,天津逐步實現對海河、子牙河、北運河等中心城區重點河道的常態化補水,對七里海、大黃堡、團泊、北大港四大濕地及獨流減河等南部地區河道定期補水,年均實施生態補水10億立方米以上,進一步提高了河湖水系連通循環能力,有效修復了區域生態環境。
引江水還有效解決了城市生產生活用水擠占農業用水、超采地下水的局面,使地下水位逐步上升。截至2018年底,天津全市深層地下水開采量降至1.5億立方米,整體地下水位埋深呈穩定上升趨勢,預計到2022年,地下水超采區基本實現“零”開采。
“目前,南來江水已經逐漸成為天津市的主力水源,為天津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強有力的水資源保障。”天津市水務局二級巡視員唐先奇表示,天津市將落實好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深入推動節水型社會創建,確保江水發揮更大的綜合效益。(完)(記者黃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