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海綿城市試點建設成功打造城市級“山海林城大海綿”
全國第二批海綿城市國家試點建設成效巡禮
——珠海海綿城市試點建設成功打造城市級“山海林城大海綿”
——珠海海綿城市試點建設成功打造城市級“山海林城大海綿”
對珠海而言,成功申報成為由中央財政支持的全國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是助力,更是主力。
所謂助力,作為濱海宜居城市,珠海始終堅守生態立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屢獲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生態示范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等殊榮。就此而言,海綿城市建設是對該市生態文明建設品質提升的“助推劑”。

機場東路景觀帶實景
然而,站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新的歷史起點上,珠海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重要一極、“一核一帶”交匯點的重要節點,肩負著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貢獻力量的新使命,早日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城市發展道路,必須依靠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的指引,“海綿力量”無疑是主力!因此,珠海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之初,就明確提出了打造“四大示范”(河網密集區的濱海及海島城市示范、大降雨量的填海建設區域示范、新老城結合及海綿智慧城市融合示范和流域打包治理模式四大集中示范)的高要求。自2016年4月開始,珠海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因地制宜的原則,通過規劃引領、分類施策、試點打樣、建章立制、統籌推進等方式,在51.96平方公里的試點區域面積,全面拉開了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的大幕。
珠海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歷經三年多時間的務實推進,成功打造了“藍綠交織、山海融城”的具有珠海特色“山海林城”海綿空間格局、城市級“大海綿”。“四大示范”在防災減災現代化、河湖水質持續改善、民生福祉大幅提升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實效。
一、摸清本底,規劃先行
摸清自然本底,是科學規劃的前提。珠海地處珠江口西岸,是珠三角中海洋面積最大、島嶼最多、海岸線最長的城市,亞熱帶季風氣候加之海河相匯、河涌交錯,形成了獨特的水生環境和系統,但也同時存在咸潮、水澇、下游結構性水污染等問題。結合珠海本底自然條件,珠海在海綿城市試點建設中堅持生態優先發展理念,規劃先行,重點對山、海、濕地、綠地等自然要素進行保護,構成“藍綠交織、山海融城”的自然生態空間格局,加強藍綠線保護、豎向調控和水利防洪規劃,構建珠海山——海——城大海綿安全格局。
珠海地勢低平,氣候溫熱多雨,水系發達,地基承載力低。水資源量豐富,地下水位高,蒸發量大,短歷時降雨強度較大。土壤含水量大,承載力低。島嶼眾多,海島有豐富的旅游資源。雨量充沛,1979~2000年,年平均降雨量為2061.9毫米,年平均降雨天數為143天。年平均蒸發量為1639.4毫米,年平均降雨量與年平均蒸發量之差為422.5毫米,降雨多于蒸發。
二、建章立制,法治護航
“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海綿城市建設涉及部門、領域、專業眾多,若缺乏行之有效的機制體制保障以及法治護航,再科學的規劃,也很難突破“紙上畫畫,墻上掛掛”的命運。為此,珠海充分發揮具有較大市立法權、經濟特區立法權的城市優勢,為切實保障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得到長期有效貫徹落實,于2018年5月正式印發地方性法規《珠海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辦法(試行)》,將海綿城市的建設要求落實到城市建設管理工作中,明確適用范圍包括“本市所有新、改、擴建的建筑小區、城市道路、綠地與廣場、城市水系等建設項目”。通過立法保障,將海綿城市建設的理念作為珠海市的長期要求,變成市委、市政府的自覺行為,明確“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責任主體是各級人民政府”,建立明確的職責分工、責任落實和獎懲機制,明確“建設、規劃設計、施工、監理、審圖機構等單位違反本辦法的,由相關主管部門按照行業管理規定處理。有關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反本辦法的,依法依規給予處理”。

中心河堤岸濕地公園
此外,珠海還將海綿城市建設作為全面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將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納入流域管理、規劃條例和綠色建筑等相關立法和制度建設中。為有效保障海綿城市建設能夠穩步推進,珠海通過出臺《珠海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辦法(試行)》,將海綿城市的建設責任要求分解細化落實到城市建設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中,明確職責分工,市發改、財政、自然資源、住房和城鄉建設、水務等相關部門出臺了59項海綿城市管理制度文件,明確“兩證一書”、施工圖審查、竣工驗收等環節中的海綿城市審查流程和規定要求,對建設、設計、審圖機構等單位明確海綿城市建設設計要求,將海綿城市要求嚴格落實到建設項目各環節并對全流程實施管控。三、試點打樣,全域推廣
試點不僅是重要任務,更是重要方法。作為一種全新的城市發展理念,海綿城市建設更需試點先行。珠海系粵港澳大灣區重點城市,自海綿城市試點建設以來,始終堅持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推進橫琴新區、西部中心城區(金灣、斗門)的試點建設,通過河湖水系、建筑小區、市政道路、公園綠地等各類項目的試點探索,分類施策,將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的成功經驗積極在全市范圍推廣應用。
1.河湖水系
水是珠海城市的靈魂,將珠海建設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城市,一直是珠海堅持的營城理念。只有通過海綿城市建設改善水環境,提升城市內河環境,保障水安全,才能為建設宜居城市提供根本保障。
珠海通過建設高標準的河道生態岸線,使水系兼具雨季的雨水凈化、錯峰排澇功能與旱季的居民休憩生態濕地功能,有效控制了區域的水安全和水環境。提升與自然結合的人工強化手段和河湖的水動力效果,提升水質的凈化能力。作為周邊雨水收集的調蓄空間,雨水經凈化后可通過補水工程實現有效的循環利用。此類項目經驗已在橫琴新區杧洲濕地、金灣區中心湖補水工程運用。
中心湖補水濕地/中心河生態堤岸濕地公園
中心河堤岸及濱水景觀工程中貫徹保留自然生態的設計理念,將大面積的活動空間設計為植被緩沖帶,駁岸綠地整體融入低影響開發設計理念,既給人民群眾提供了充足的生態自然的體驗空間,還兼顧雨水凈化及市政公用排澇功能。
中心河堤岸工程保留了原有魚塘,將其改造為濕塘,用于蓄存航空新城片區排水方向為中心河的地塊雨水。利用中心湖設置調蓄空間,蓄存航空新城片區排水方向為中心湖的地塊雨水。通過以上措施,解決了航空新城片區雨水的整體收集、凈化及排澇問題,達成海綿城市建設目標。同時,通過中心湖補水工程建設,將中心河及濕塘雨水凈化后,對中心湖進行生態補水,形成生態水循環系統,提升湖體水動力,實現活水保質的作用。
中心河堤岸工程及中心湖補水濕地是金灣區海綿城市建設的科普基地,設置了科普宣傳欄。同時在中心湖中種植水稻,說明人類生存不僅要喝干凈的水,食物也需要干凈的水生長,借此說明保護水環境的重要性。珠海市海綿辦曾在此舉辦海綿城市專題親子活動,20余個家庭在中心河濕地公園切身了解海綿,親近海綿。
2.建筑小區
橫琴新區向陽村舊村改造項目通過海綿城市協同締造的綜合環境整治,提升村民對生活環境的整體滿意度,積極探索舊村雨污分流、水環境改善方面的經驗。金灣區中航花園二期、斗門區香海壹號(藍郡軒)結合小區景觀提升環境品質,形成廣泛認同的建設理念,積極探索商業住宅小區在整體開發建設過程中融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模式。這些項目建設獲得的創新經驗,已在全市推廣。
向陽村舊村改造
向陽村建村于上世紀50年代,村子原住民僅幾十人,現已發展到村民100多人、外來暫住人口300多人。整個村莊建設密度大,本不完善的原有雨污設施不堪重負。村內綠化少,缺乏公共活動空間,車輛沿順景路停放交通擁擠,人居環境差。加上地處山腳,地勢北高南低,村周邊場地標高的普遍提高,向陽村發生多次水浸,形成一個水質污染嚴重的“水浸黑點”,黑水、臭水、水浸災害讓村民們苦不堪言。
誠如珠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方小勇所言,海綿城市不是一個擺設,海綿城市建設的出發點是“以人民為中心”,要用海綿理念解決城市的“痛點”,一切成效以老百姓的滿意度為最終標準。為解決上述問題,向陽村于2016年同步將海綿城市改造與舊村居環境整治提升工程有機結合,系統、連片建設海綿項目,分步解決村莊內澇、山洪影響和舊村人居環境等問題。
向陽村通過雨污分流、新增海綿設施及對原有水體進行提升改造,使向陽村區域內現能調蓄并凈化雨水1667立方米。同時結合公共空間和停車位建設,使村前水體形成多功能濕塘,既能調蓄雨洪,又能營造出依山傍水的村莊景觀格局。
此外,周邊項目的海綿城市建設對向陽村具有區域協調作用。向陽村上游的山體綠道項目,通過梳理、調整原山水路徑,改造和新增部分蓄水塘,調蓄上游山體區域雨水。在村旁的“憶園”綠地項目中,通過對原有濕地的提質改造,調蓄東側山體、道路雨水。最后,通過周邊排洪渠和道路雨污管網的建設,進一步構建向陽村區域的整體水系。整個片區通過源頭減少山洪沖擊、過程增加雨洪調蓄、末端構建防洪排澇系統,從而確保該區域的排洪防澇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生態環境同步改善。
中航花園二期
該項目場地原多為農用耕地,現場地經人工回填基本整平,場地內原狀土壤滲透性能較差,而西部中心城區降雨量較大,地表徑流量較大,該項目設計注重雨水的源頭控制,利用雨水花園等分散式源頭控制技術,實現降雨的“滯、蓄、凈”等控制效果,延緩降雨徑流的峰現時間。場地內道路采用透水混凝土、透水磚等透水鋪裝形式,延長道路降雨徑流的產流時間,削減降雨徑流污染物質,實現水生態改善和水環境提升,減小對外圍市政管網的排水壓力。同時著重從提升小區生活環境、景觀品質入手,構建小區海綿景觀。
作為新建小區,該項目在設計時主要以“灰綠結合”為宗旨,將海綿設施通過景觀植物的搭配,巧妙地融入綠地系統而不顯突兀,將灰色調蓄設施埋地而不占用地表空間。在徑流組織、各類設施的布置方面,更加強調項目設計的系統性。既滿足海綿城市的建設要求,又能帶來良好的景觀效果與居民體驗感,滿足景觀設計要求。
3.城市道路
道路建設項目在方案設計階段就已將海綿設施與濱海景觀帶結合,保證主干道景觀美感的同時,融入新型結構斷面,充分發揮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墊面對雨水的滲透作用,通過對地形的微調使雨水順利進入LID設施內。在確保水安全的前提下,重點考慮雨水凈化等問題。橫琴新區濠江路、金灣區機場東路和金湖大道東路等項目已初見成效。
機場東路美化綠化提升工程
珠海易受臺風等災害性天氣影響,每年影響全市的臺風次數多、季節長、強度大,往往伴隨著狂風暴雨等惡劣天氣。機場東路作為珠海連接外省的重要大型交通干道,硬質路面較多,暴雨時對排水管網的負荷要求更高。因此,機場東路周邊綠化帶更需融入海綿技術理念,增設雨水花園等LID設施,減小對周邊道路排水管網的壓力,減少雨水的徑流量和污染。
項目東側以前未建設雨水管網,導致后排綠地蓄存雨水無法排除,暴雨極端天氣下易形成內澇積水點。此次改造采取增設路牙開口、線性溝導流等措施,將道路雨水導流至公園內的LID設施進行控制利用,凈化后用于綠地澆灌,充分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理念。
項目總設計長度6.4公里,設置了多個景觀和市政節點,基于不同活動功能由北至南依次打造濱海樂活區、運動活力區、生態休閑區。全面融入海綿城市生態理念,糅合了珠海特色景觀技術,打造了水綠共融的城市濱水開放空間。
4.公園綠地
此類型海綿項目充分融合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著力凈化區域水質和控制內澇。橫琴新區天沐河防洪公園、金灣區金山公園通過與市政道路的結合,保證公園綠地美觀的同時,有力緩解道路排水,暴雨時可將大量雨水收集滯蓄,極大提升了周邊區域的內澇防治和徑流控制能力。橫琴新區憶園項目的設計則以生態自然為主線,尊重場地的自然本底,消納大量山體來水,削減山洪對下游村莊的影響。充分利用自然濕地的凈化功能,營造適宜本土植物生產和鳥類棲息的生態綠洲。
金山公園
金山公園位于金灣區航空新城中心腹地,總面積約100000平方米,2014年開始建設,2016年完工。公園規劃設計以紐約中央公園為參照,以新城綠肺為設計目標,公園的綠化率達到了87.25%。作為航空新城片區最早開始建設的大型公共空間項目,服務整個航空城片區,成為周邊居民休閑娛樂的首選去處。
中央草坪的下凹式綠地設計,充分遵守自然做功、自然排水的原則,結合造景對地形的需求,對場地豎向進行合理化設計,以滿足雨水徑流有序排放。中央草坪豎向采用從北至南緩坡向下,在東西兩側設置雨水流道,調蓄空間集中在下凹部分,草坪不易受積水影響,兼顧低影響開發設計和居民活動空間。
中央草坪既給人民群眾提供了充足的體驗生態自然的空間,又作為市政雨水管網服務范圍的超標雨水行泄空間。旱季時,是周邊居民休憩活動、親近自然的綠色空間;暴雨時,管網難以排除的超標雨水在公園內進行滯蓄,降雨后24小時內公園內的積水通過管網和滲排管排除,極大提升了周邊區域管網內澇排除能力。中心湖建成后,中央草坪蓄積的雨水將通過預埋連通管排入中心湖,進一步減輕市政管網壓力。

經過海綿化改造后的金山公園實景
項目的設計內澇標準為30年一遇,降雨強度類似于2018年6月初“艾云尼”經過珠海期間的降雨情況,在這種條件下可以做到周邊市政道路正常通行。公園建成后,周邊道路未出現積水情況。四、創新經驗,推廣復制
試點的根本目的,在于創新探索可推廣復制的經驗模式,驅動面上改革。珠海海綿城市試點建設技術咨詢服務負責人、中國生態城市研究院首席工程師兼城鎮水務所所長趙江,日前應《中國建設報·中國海綿城市》之邀,對該試點的創新經驗進行了系統梳理。
1.立法保障建機制——實現海綿城市長效管理
頒布了地方性法規《珠海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辦法(試行)》,將海綿城市建設變為珠海市長期堅持的理念和要求,并以該立法為基礎建立了完善的規劃建設管控制度,明確了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審批管理流程,實現對全市范圍內新改擴建項目落實海綿城市理念的有效管控。此外,在與海綿城市建設相關的流域管理、規劃條例和綠色建筑等相關立法和制度建設中,也明確了海綿城市建設要求。
2.規劃先行繪藍圖——構建山海城大海綿格局
珠海市高度重視海綿城市宏觀生態要素的保護和大海綿格局的構建,通過開展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等一系列頂層設計,梳理和分析自然生態要素,明確保護范圍和要求,通過整合規劃管控要求并納入藍綠線統一管理,形成“藍綠交織、山海融城”自然生態空間格局。在“山—城—海”海綿空間格局構建中,結合自然排水系統規劃進行建設,形成系統的海綿排水脈絡;結合道路綠化等景觀用地建設災害天氣的地表導流通道,有效增強了珠海地表排水系統應對洪澇災害的韌性和能力。
3.試點帶動全市域——實現常態化的海綿建設
通過橫琴新區、金灣和斗門的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積累不同類型項目建設的經驗,為非試點區提供建設模板。通過制度管控,實現了試點區內外的統一管理,促使全市域范圍內建設項目落實海綿城市理念,確保海綿城市建設的長效、常態推進。自2016年以來,非試點區共實施海綿項目122項,初步形成海綿城市建設“全面開花”的局面。
4.因地制宜可復制——探索本地特色海綿技術
珠海是典型的沿海城市,具有地下水位高、部分區域土壤滲透性差、極端降雨多等特點,在推進海綿城市試點建設過程中,摸索出了“以“凈”和“排”為主的本地海綿建設技術”、“以提升生態自凈能力為核心的水系建設”、“蓄、補結合的海綿設施管養技術”、“排、蓄結合的易澇點解決措施”等一系列海綿城市建設和管養技術,實現了LID設施的本地化應用,為將海綿城市建設推廣到全市范圍奠定基礎。
5.基礎研究保支撐——提高海綿城市建設科學性
珠海市在海綿城市試點建設中,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和特征,開展了《珠海市精細化降雨趨勢研究》《珠海長歷時暴雨強度公式編制及降雨雨型研究》《珠海市海綿城市應用SWMM和MIKE模型參數率定研究》《初期雨水污染產生機理、傳輸特征及其污染控制措施研究》《珠海市生物滯留設施污染物去除效果研究》《珠海市海綿城市LID設施流量監測研究》等課題研究,為珠海市排水防澇規劃設計、暴雨內澇風險預警、軟件模擬等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撐,提高了海綿城市建設的科學性。
6.以人為本謀福祉——提升城市人居環境品質
珠海市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緊密結合城市定位和發展目標,堅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采取“海綿+生態城市”、“海綿+綠色宜居”等模式,將海綿城市理念融入到生態城市、綠色宜居建設。截至目前,試點區已開工(含完工)項目219個,已完工項目共計171個,累計完成投資為72.57億元。2017年監測的17個地表水功能中,達標率達到了88.2%。廣東省控斷面水質達標率和跨市河流交接斷面水質達標率均達到100%。金灣區試點區域生態護岸的護岸總長度44.6千米,生態岸線恢復率為97.6%。斗門區試點區域建設完成后,生態岸線恢復率可達到95%。打造了30個市政特色公園、138個社區公園,建成130公里綠道、150公里林蔭道、80公里健康步道,全面開放城市綠地公園,提升城市人居環境品質,提高老百姓獲得感、幸福感、認同感。此外,非試點區共實施海綿項目122項,為全域推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至此,借助“海綿力量”全面促進城市轉型升級的珠海,成了粵港澳大灣區一顆璀璨的“綠珠”!果真是:以人為本,“四大示范”添“嶺南水城”新風韻;因地制宜,“山海融城”助“浪漫之城”更宜居。作者:朱 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