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艱苦歷程!南水北調來之不易,節水已成社會新風尚
“走過這條‘地上天河’,我們就來到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終點——團城湖明渠。”順著講解員王昭手指的方向望去,一池碧水與湛藍的天空交相輝映。江水進京以來,每年都有數萬名市民來到團城湖明渠紀念廣場,聆聽34.5萬庫區移民舍小家、顧大家,數十萬建設者創造工程奇跡的故事,飲水思源。
千里調水,來之不易。五年來,北京大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從“擰緊”市民家中的水龍頭,到開發“第二水源”、海綿城市建設,珍惜每一滴“南來之水”。
節水從小家做起
吃過晚飯,市民歐陽湘萍將碗筷放進水盆,拿出了用礦泉水瓶裝著的自制洗潔精,配方就是3份果皮、10份水再加1份紅糖,洗碗時和茶籽粉一起用,清潔效果跟洗潔精一樣,卻可以節省大量水。“沒有污染,還有利于回收。”歐陽湘萍得意地向親朋好友推薦她的節水小發明。
歐陽家的節水妙招兒可不少。在洗衣機下方建蓄水池,回收洗衣后排出的廢水,在洗衣機上方安裝200升水箱和小型水泵,將蓄水池的水抽到水箱中儲存用來沖馬桶。家里的洗澡水也都用浴缸存住,回收到水箱中進行二次利用。
“一噸水才幾塊錢?費這個勁兒干嘛?”起初,18歲的兒子不以為然。歐陽湘萍耐心地告訴他:“北京是一座缺水城市,如果每個人、每個家庭都能節約一點水,積少成多,將會是一個很可觀的數字。”
在北京,像歐陽湘萍這樣的節水達人越來越多。
節水,許多家庭從“擰緊”水龍頭開始。數據顯示,北京累計換裝高效節水器具80萬套以上,居民家庭節水器具普及率由2013年的95%提高到2018年的99.4%。可以說,大部分北京居民都加入了節水大軍。
小到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單位、一個區,愛水、護水、惜水、節水正成為社會新風尚。
“現在在單位洗澡,都會規劃好每個步驟,一點不浪費。”在南水北調團城湖管理處二樓衛生間,水政科副科長姜春歌拿著一張卡片,一邊演示一邊介紹,刷卡后出水計時,用完水拔卡結束,每卡每日限時5分鐘。淋浴間墻壁上的宣傳牌寫著“少洗一分鐘,節約7升水”。不僅時間精打細算,流出去的水也有歸宿。二樓洗浴產生的灰水,過濾后用于一樓衛生間沖馬桶,每天大概可以節約800升水。
守著水更得節水。姜春歌把記者帶到室外,指著團城湖沿岸介紹,“我們將喜水的高養茅、早熟禾全部換成了耐旱的麥冬、結縷草等植被。不僅如此,3.5公里岸線還設有16個雨水收集口,更不用說透水路、透水磚。”姜春歌算了筆賬,34公頃綠地一年才用6萬噸水,比定額少用20多萬噸,“都是這樣一點一滴省出來的。”
江水進京同年,北京實施新水價,全面提高水資源費、自來水費、污水處理費收費標準,發揮價格杠桿調節作用,積極推動水價改革。
也是在這一年,北京出臺《節水與水資源保護分類轉移支付資金考核獎補工作意見》,采取獎補結合的形式,每年市財政拿出4億元作為節水與水資源保護資金,推動各區各項節水工作開展。截至目前,全市已創建節水型單位(企業)1.5萬余個,節水型小區3763個。計劃到今年年底,全市16個區都將完成節水型區創建工作。
用水指標是硬杠杠
過去幾十年,農村用水從來不心疼——農用井不交水費,是上世紀50年代為鼓勵發展農業定下的老規矩。只要交上百十來塊錢電費,就夠機井轉上一整年。閥門一開,源源不斷的清水往外涌,哪兒有節水的概念?
大水漫灌,白白糟蹋了不少地下水。據統計,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長期的超采造成北京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下降近1米。拿房山區來說,2014年的農業用水量為9446萬立方米,幾乎全部都是地下水。
變化,發生在南水進京這一年。
2014年,農業水價改革伊始,房山與順義、通州漷縣鎮一同成為試點地區。按照“農業用新水負增長”的硬約束,農村用水也開始精打細算。
在房山竇店鎮河口村,村民李鳳花走進農業用水計量小屋,掏出用水卡輕輕一刷,水泵立即開始運行,再刷一下,戛然而止。機井何時開啟、何時關閉、抽取了多少水,一一記錄在小小卡片中。“不省可不行,村里分我80立方米的年用水指標可是硬杠杠。”
每年年初,河口村根據每個用水戶的地塊面積、作物種類,再結合農業用水定額,核算出各戶的年總用水量。超出限額,水價不僅要翻倍,還要加收水資源費。如果沒超出用水額度,每少用1立方米清水,村民還能得到1元獎勵。“這樣一算,只要節水做得好,咱的灌溉成本并不會增加。”李鳳花心里有本明白賬。
農業節水,科學灌溉技術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位于通州東南部的永樂店試驗基地,被稱為京城農業節水的“智庫”,70畝的試驗基地里,近年來先后種下過近百種農作物。每天,市水科院的工程師們對土壤和農作物進行監測,最終得出每種農作物最適宜的含水率。
在基地水循環測試區,地面被劃分為24個獨立的土坑,里面栽種了同樣的農作物。“測坑里的土深達4至7米,是我們從全市各個典型區域取來的,包括山前沖積扇、平原、山區等各種土壤結構。”市水科院副總工程師楊勝利介紹,種植同一種農作物,在不同土壤結構下所需的水量也不同。測坑群的目的就是要找出不同地質地形的灌溉最佳狀態。
正是有了年復一年的監測結果,本市才針對平原、山丘等不同地形提出了不同的農業灌溉用水定額。市水科院還提出了滴灌、噴灌、微噴、小管出流等15種灌溉模式,為不同類型的農作物提供最合適的灌溉方式。
今年56歲的楊勝利,被同事稱為“節水專家中的專家”。2006年,他從日本博士畢業后回國,加入市水科院節水技術團隊。讓他欣慰的是,近年來北京市民節水意識有了實質性提高,“好多農民主動用節水灌溉設施。”
截至目前,本市新增改善高效節水灌溉設施30萬畝,農業節水灌溉率達96%。農業用新水由2013年的7.3億立方米下降至2018年的4.18億立方米,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由2013年的0.701提高到2018年的0.742,位居全國前列。
再生水利用量全國第一
南四環外槐房路邊,清澈可見游魚的小龍河為蕭瑟的冬季帶來勃勃生機。正在岸邊遛彎兒的張大爺感慨:“變化太大了,這里過去就是一條臭水溝。”張大爺并不知道,如今從岸邊石縫汩汩涌出的清水,全部來自緊鄰小龍河發源地的槐房再生水廠。
再生水的開發利用,是北京這座嚴重缺水的特大城市節約用水的另一招。
“這么清澈的河水,竟然是再生水?”帶著同張大爺一樣的疑問,記者走進這座神秘的水廠。說它“神秘”,是因為在水廠里轉悠半天,只能看見蘆葦蕩漾,龍形水系蜿蜒曲折,滿眼是景兒,就是看不見廠房和設備,也聽不見任何噪音。“秘密就在這片濕地公園的地下。”北京排水集團槐房再生水廠車間主任孟童揭開了謎底。
開車進入地下,這座亞洲規模最大的全地下再生水廠地下共有三層,最深開挖點達18.5米。“建設時開挖量相當于8座鳥巢地基。”孟童介紹,在這里,每天可處理來自槐房流域60萬立方米污水,承擔著緩解城南地區污水處理壓力的任務。
地下一層,各種管道縱橫,只是依然見不到水。孟童拆開工作臺上一塊金屬擋板,才看見腳底下來回“打轉兒”的污水。從污水進廠到清水出廠,經十余道工序過濾除菌,最終一部分進入再生水管網,用于河道補水、園林綠化,其余用于槐房廠濕地“自產自銷”。
自2013年以來,本市先后實施了兩個污水處理三年行動計劃。頭一個“三年”,全市污水處理率從83%提升到90%,第二個“三年”,達到94%。
2018年,北京再生水利用量10.7億立方米,占全市用水總量比重超過四分之一,再生水利用量位居全國第一。
再生水已成為北京市穩定可靠的“第二水源”。
就在上個月,北京發布第三個“三年行動計劃”,2019年至2022年,要將污水處理率提升至97%以上,同時升級改造污水處理廠(站)12座,新建(擴建)再生水廠11座;新建污水收集管線740公里、再生水管線100公里。
海綿城市留住天上水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大力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對于缺水的北京,用好大自然的饋贈——雨水,尤為重要。
住在田村山南路的不少居民都知道,附近有一個用圍欄攔起來的“大坑”。其實,這個“大坑”是北京最大的一塊“海綿”——西郊雨洪調蓄工程。
“早些年,這里亂得不成樣子。”說起“大坑”的歷史,住在附近幾十年的居民李先生告訴記者,這里曾經是遠近聞名的砂石坑。
砂石坑的砂石結構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坑塘結構也利于雨水的蓄滯。2013年年底,市水務局開始改造“大坑”,工程建成后,可匯集八大處溝、北八排溝、瑯黃溝流域等27平方公里的雨洪,同時還具有可控回補地下水,生態、景觀、休閑等功能,很好地改善了該地區生態環境。今年9月,西郊雨洪調蓄工程正式開放,這塊大“海綿”為城市再添美景,8個湖區、6塊梯田花海等景觀深受市民喜愛。
“海綿改造”也不斷向居民家門口延伸。
近兩年,通州月亮河城堡小區內不少設施經過“海綿改造”發生了變化。最讓居民欣喜的是,過去下雨積水嚴重的小廣場,如今已經變成一塊會“喝水”的大“海綿”,硬化地面換成了透水混凝土,地下深挖了一座蓄水池,可容納200立方米雨水。廣場四周還開辟了一圈草木茂盛的綠化帶,學名植草溝,能夠把四周匯集的雨水進行滯留、蓄存、凈化。植草溝中設置了幾組生物滯留池,可暫時儲存雨水,等暴雨過后再排出。
像這樣的“海綿設施”還不少,停車場和人行道重鋪地面,改造成了透水停車位;通過微地形改造,原本位置較高的綠地成為集納雨水的凹地;光禿禿的土地種上了耐澇植物,利用植物根系凈化和蓄滯雨水……
2016年,通州區被確定為全國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也是本市唯一的平原試點區。試點總面積19.36平方公里,西南起自北運河,東至規劃的春宜路,北至運潮減河,包含正在建設中的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在此范圍內的住宅小區、公共建筑、公園綠地、市政道路、河道,都要進行“海綿改造”。
目前,北京已建成城鎮雨水利用工程1535處,城鎮年雨水利用能力約4000萬立方米。預計今年年底,全市“海綿城市”建成區面積比例達18%。
“南水進京后,北京水資源供需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緩解,但現階段水資源短缺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水少,仍是北京需要長期面對的基本市情。”在團城湖調節池畔,坐在電瓶車上,講解員王昭總喜歡給參觀者打個比方,“我們繞著池水一周要開十幾分鐘,但這么一大池子水,只夠全市居民喝上半天。”
“南水來之不易,點滴都要珍惜。”王昭認真地說。觀光車上的市民們望著一池碧水,紛紛點頭……
來源:北京日報
本報記者 孫宏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