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近5年來累計引用長江水10億立方米 約260萬城鎮人口喝上長江水
記者在市南水北調辦公室了解到,南水北調中線從丹江口水庫引水,終點為北京團城湖和天津外環河,全長1432公里。我市境內南水北調工程包括中線干線工程和配套工程。中線干線工程包括中線總干渠和天津干線,配套工程包括兩條跨市干渠廊涿干渠、保滄干渠以及水廠以上配套輸水管道工程和各受水縣(市、區)地表水廠及配水管網。全市以境內南北走向的中線總干渠為縱,以東西走向的天津干線、廊涿干渠、保滄干渠三條跨市干渠為橫,將王快、西大洋、安格莊三座大型水庫與南水北調總干渠連通,構筑起“一縱三橫三庫”的骨干供水工程體系。長江水通過水廠以上輸水管道輸送至各受水縣(市、區)南水北調地表水廠,再經水廠處理后送至千家萬戶。
南水北調供水范圍覆蓋保定主城區和除淶源縣、阜平縣以外的縣(市、區),平均每年分配水量約為4.7億立方米。
我市處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北段末端,是工程建設和江水利用的先行先試區。2015年1月27日,在全省南水北調受水設區市中,我市率先承接長江水。2017年底,全市轄區內所有供水目標全部完成了江水切換,江水已成為城鎮供水的主要水源。承接江水近5年來,我市南水北調江水用量逐年增長,實現“五連增”,截至目前,累計江水用量10億立方米,其中城鎮生活和工業用水5.9億立方米左右,河道及白洋淀補水4.1億立方米左右。我市城鎮生活和工業用水形成了引江水為主、其他地表水為補充、地下水應急的供水格局,實現以城市供水為主,兼顧農業和生態用水的南水北調供水目標,豐富了供水結構,完善了調水體系,水資源配置更加科學合理。
在中線干線西黑山樞紐記者了解到,南水北調中線全部劃定水源保護范圍,設置多座水質自動監測站,實行“全封閉”輸水模式。通水5年來,調水水質穩定在地表水II類以上,保證了從“丹江口到家門口,從中線源頭到水龍頭”的水質安全,全市約260萬城鎮人口喝上了安全優質的江水。我市各受水目標新建的19座地表水廠運行穩定,公共配水管網不斷向城區延伸普及覆蓋,南來江水源源不斷輸送到各用水戶,促進了受水目標的城鎮公共供水設施建設完善,集中供水能力顯著提升,城鎮用水安全得以保障。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后,通過新構筑水資源配置工程對年均分配4.7億立方米江水進行科學調配,主城區及各縣城供水保證率大大提高,全市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有效提升,助力主城區建設,助力縣域經濟發展。同時,長江水到來后,通過置換城鎮、工業長期擠占的農業用水,可有效改善受水區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同時通過關停自備井和壓采地下水,使全市地下水得到補充和涵養。據介紹,2018年以來,南水北調中線通過北易水河、瀑河、一畝泉河首次向白洋淀及其上游河道進行生態補水。生態補水疏通了河道通水能力,助推河道兩側環境治理,提高了我市境內河道水質標準,改善了河道沿線和白洋淀的水生態、水環境,為確保“不讓一滴污水進入白洋淀”發揮巨大生態效益,多條河流再現綠水長流、魚游鳥鳴景象,一條人水和諧的生態發展之路正在形成。(記者王金堂 通訊員劉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