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6區年內全部建成節水型區
據了解,本市實施街鄉用水統計源起于2017年6月,時任北京市代市長陳吉寧赴大興區調研大氣污染防治和水環境治理工作時提出:“由市水務局、市發改委負責,每月統計各區、各街道、鄉鎮用水量、用電量,報市政府,以便掌握各地域產業結構調整、開發建設強度等情況。”為此,自2017年6月開始,市水務局組織力量開展了分街道(鄉鎮)工業和生活新水量統計,并對按功能分區、行政區各街鄉用水變化情況,以及變化成因進行了分析,為分析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提供了基本依據,為促進用水總量和用水效率“雙控”制度落實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談到對工業和生活新水量、用水變化成因的統計,市節水中心相關負責人指出,首先要做的是細化用水統計單元。在分析北京市供水水源的基礎上,結合現有用水統計報表制度數據采集渠道,對于隸屬于市自來水集團供水企業的自來水用戶、自備水源單位及地表水直供用水單位用水統計到一級水表,并對一級水表標注“所在街道(鄉鎮)”字段,以便于按街道(鄉鎮)匯總;對于區級自來水供水企業和鄉鎮集中供水按街道(鄉鎮)統計匯總上報。同時,實行“月統計,季分析”。“月統計”,就是市自來水集團、各區水行政主管部門按月,按統計報表制度要求細化的用水統計單元上報分水源、分用途的用水量;“季分析”,就是市節水中心,對各部門上報的用水數據,按季度匯總全市分功能區、分行政區,以及各行政區分街道(鄉鎮)的工業、公共服務業、居民家庭生活用水量與去年同期的分析比較成果,并對用水變化較大的用水單位進行成因分析,為分析疏解整治促提升成效提供數據基本依據。“有了這些數據之后,我們就會對用水過快增長街道(鄉鎮)進行約談,在落實節約用水責任等方面找差距,分析用水變化成因,研究控制用水增長的對策和措施。”
該負責人強調,最為重要的把控手段是將年度用水總量和用水效率控制納入政府績效考核,嚴格用途管控。在用水總量控制方面,年初,會根據計劃年度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各行政區人口控制目標,以行業用水定額為依據,結合當地水資源控制總量,核定各行政區計劃年度用水總量控制目標,并分解到街道(鄉鎮)或具體用水單位;年內,應用信息化手段,結合用水統計數據,對自來水管網和自備井非居民用水單位嚴格實行單月預警,雙月考核制度,對超用水指標用水的單位,嚴格征收超計劃超定額累進加價水費(稅)。2018年度,全市征收超計劃超定額累進加價水費997萬元;對居民用水年初制定指導性用水計劃,宏觀指導行政區樹立通過強化人口管控,落實居民用水指導性用水指標的意識。同時,居民用水實行階梯水價,加強用途管控。
而在用水效率控制方面,自2016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出臺了《關于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的意見》后,開始有序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將萬元GDP用水量年下降3%列入市政府對區政府績效考核指標之一。上述負責人表示,目前,東城、西城、平谷等7個區已通過了節水型區驗收,其他9個區也基本完成了節水型區建設,2019年10月底之前,已通過了預審,現在在開展現場驗收。
此外,所有中央國家機關在京單位已全部達到節水型單位標準。2017-2018年,全市共創建市級節水型單位(企業)1657個、節水型小區220個、節水型區7個。目前全市已創建市級節水型單位、企業和小區1.8萬余個。
上述負責人透露,下一步會將城市總體規劃中涉水指標分解到各區,推進工業園區開展以節水為重點內容的綠色轉型升級和循環改造,并加強企業內部用水管理。同時,進一步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出臺國家節水行動方案北京實施計劃,不斷強化水的用途管理。以水務行業節水機關建設和高校節水為重點,加大節水型單位創建力度,樹立一批節水典型并進行示范推廣。鼓勵各區結合實際制定標準開展節水型街道創建工作,推動節水型社區覆蓋率進一步提升。
節水型城市建設的主要做法
規劃管控節水
確定2300萬人口天花板
以水資源承載能力為剛性約束,落實“四定”原則要求,按照國家確定的水資源總量控制要求和“安全、潔凈、生態、優美、為民”五大發展目標,確定城市開發邊界和城市規模,2020年城鄉建設用地規模由現狀的2921平方公里減少到2860平方公里,2035年進一步減少到2760平方公里。按照170立方米的人均水資源量,確定了2300萬人的人口天花板,嚴加管控。按照工業用新水零增長的要求,疏解高耗水落后產業,發展高精尖產業結構。
制度推動節水
每年市財政拿出4億元資金
在節水激勵獎勵方面,2014年,北京市出臺《節水與水資源保護分類轉移支付資金考核獎補工作意見》,采取獎補結合的形式,每年市財政拿出4億元作為節水與水資源保護資金,推動各區各項節水工作開展;制定并實施《北京市創建節水型單位(企業)、居民小區考核獎勵暫行辦法》《北京市節約用水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評選表彰獎勵實施辦法》等城市節水獎懲辦法。
在涉水項目建設管理方面,將“水影響評價審查”作為建設項目立項的前置條件。2017-2018年完成市級建設項目水影響評價542件,核減新取水量517萬立方米。
總量控制節水
逐步實現用水計量全覆蓋
嚴守水資源消耗上限,嚴格實行用水總量控制,細化明確不同產業、各類行業取水定額。
同時,充分利用遠程監測技術,加強基礎數據的采集,建設遠傳水表監測系統。目前城區重點用水單位自備井取水基本實現了遠程監測,遠傳水表數據回傳率90%以上,基本達到了水量信息實時監測的目標。全市4萬余用水戶全部納入用水計劃管理。
典型案例
黑臭水體改造典型河段 蕭太后河:重現舊時“容顏”
蕭太后河是流淌在北京城東南部的一條人工漕運河,也是北京最早的漕運河,公元988年由遼代蕭太后主持開挖,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然而,隨著近幾十年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兩岸低級次產業聚集,人口數量大幅增長,市政管線和污水處理基礎設施不足,污水直排入河造成蕭太后河嚴重污染,曾經碧波蕩漾的蕭太后河成了北京有名的“臭水溝”“牛奶河”。而今,經過近年來朝陽區的綜合治理,通過截污控源、清淤疏浚、補充中水、生態修復等措施,蕭太后河已經被稱之為“水質狀況監測鳥”的白鷺們的“圣地”。
為迅速解決黑臭問題,開展了蕭太后河及其大柳樹溝、東南郊清水干渠等支流截污工程。2017年底,通過建設永久截污管線、應急截污管線以及臨時污水處理設施等措施相結合方式,解決了蕭太后河及支流污水入河問題。截至目前,蕭太后河及其支流觀音堂溝、通惠西排干、通惠灌渠、大柳樹溝、東南郊清水干渠永久截污管線均已完工,沿線污水已截入市政污水管線。
同時,在保證經濟性前提下,按照生態需水量,間歇性對蕭太后河及其支流進行中水補充。2018年3月,將垡頭再生水廠的退水口改移至蕭太后河馬家灣濕地公園湖,待垡頭再生水廠完成改造后,可為蕭太后河下游每天增加10萬立方米中水補充量。今年8月,從通惠河高碑店湖通過通惠灌渠向蕭太后河下游馬家灣濕地公園湖補水,每天補水量約8萬立方米,提高了蕭太后河下游水體流動性。
典型節水型企業 京東方:首用再生水沖洗液晶片
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產液晶顯示器為主要產品的廠家,這樣一家大型物聯網公司是怎樣做到高效節水的呢?原來,其是行業內首個運用再生水項目的公司,液晶屏幕流水線,走在了節水最前沿。
據介紹,京東方公司的用水主要是生產用水,其中以沖洗液晶片耗水為主。項目的總用水量3.7萬立方米/日,其中3.1萬立方米為工業高品質再生水,再生水利用率達82%。而京東方是國內液晶顯示器行業首批工業用水采用再生水的項目之一。制備原水是自來水、高品質再生水及產線回收水經過各工藝處理,產出滿足符合各指標要求的超純水供給生產線。相關負責人指出,通過對管道和設備改造實現RO設備一級濃縮水的再處理回收,顯著降低自來水消耗量,節省自來水2.4萬立方米/年、節約蒸汽用量987噸/年。
海綿典型小區 紫荊雅園:會自己“喝”水的小區
提起位于通州區的紫荊雅園,在“節水界”可是鼎鼎大名。原來,2016年,北京入選國家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該小區就被選定為北京市首批小區海綿化改造對象,成為首個真正的海綿小區。
原來,該小區地形整體呈北高南低,東高西低的特點,同時與周邊相比,地勢較低。每到下雨時,小區中都會很快積水。小區綠地地勢也較高,因綠地滲水能力較差,積水很快便會灌入小院甚至進入家中。而通過改造,就成為會“喝”水的小區了。
經過步道改造、停車場改造以及綠地改造,一旦下雨,對地表雨水,滲入土地后,在土壤含水量飽和后,通過盲管進入雨水管網系統,最終收集到蓄水模塊中。蓄水模塊埋在地下,可以通過水泵將雨水抽到地面,進行綠地澆灌。
對屋頂雨水,也會通過雨落管流入小區內的雨水花園或下凹式綠地,涵養地下水。雨水在改造后的綠地中能夠快速下滲,如果遇到雨量較大時,無法迅速滲入的雨水會通過溢流雨水口排入雨水管網中。
節水成就
近年來,北京市的經濟實現了中高速增長,但用水總量基本持平,維持在39億立方米左右。2018年,北京市萬元GDP用水量下降至12.96立方米,較2015年的16.6立方米,下降了21.93%。通過節新水,合理調配水,治污水,用好再生水,積蓄雨洪水,降漏損等措施,努力推進北京節水型城市的建設。
節新水特殊行業
新水用量同比下降兩成
自2015年起,全市對新改擴建項目開展了水影響評價,按照“四定”的原則,核定分區分行業的年度用水計劃指標,并分解下達到街道和具體用水單位,利用信息化手段,實現對分區、分行業,以及重點單位用水計劃執行情況的管控,嚴格實行對居民階梯式水價,非居民超計劃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特殊行業用水價格大幅度提高,水價調整以來,洗車、洗浴等特殊行業新水用量同比下降20%以上。同時,嚴格落實《北京市新增產業禁止和限制目錄》,全市共退出“三高”企業1500家,清理整治“散亂污”企業6700家,規模以上工業水重復利用率提高到95%以上。全市新水用量有效控制在29億立方米以內,其中,工業新水用量由2015年的3.07億立方米減少到2018年的2.40億立方米,支撐了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
合理調配水
去年平原區地下水埋深同比回升近2米
自2014年12月南水北調水進京后,本市對地表水、地下水、外調水、再生水實行統一配置。在自來水管網覆蓋范圍內,限采地下水,2018年完成294個單位(小區)的自備井置換。密云水庫蓄水量逐年增加,目前密云水庫蓄水量已超過26億立方米,全市平原區地下水埋深逐年回升,2018年同比回升近2米,有效緩解了北京市水資源緊缺的狀況。
用好再生水
再生水成為穩定可靠的第二水源
在工業、河湖環境、市政雜用、園林綠化等行業大力推廣再生水利用。2018年再生水利用量達到10.7億立方米,占用水總量的27%。其中工業用再生水0.65億立方米,市政園林用再生水0.21億立方米,生態環境用再生水達到9.9億立方米。亦莊開發區中芯國際、京東方等高科技產業全面使用再生水,八大熱電中心和熱電廠等電力工業企業全部利用再生水。再生水已成為穩定可靠的第二水源。
積蓄雨洪水
年綜合利用能力達7500萬立方米
本市在海綿城市建設中,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新建區域基本實現了“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目前,全市已建成各類雨水利用工程2500處,年綜合利用能力達7500萬立方米。預計2019年底,全市海綿城市建成區面積比例達到18%。
降漏損
年均節水3000萬立方米
針對自來水管道老化帶來的用水損失,市自來水集團加大管網改造力度,持續開展暗漏檢測、強化計量管理、分區控壓管理。市區2018年市自來水集團管網漏損率為10.75%,達到“水十條”中關于2017年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12%的要求,年均節水3000萬立方米左右。本版文/本報記者 解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