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實施體制機制創新驅動激活節水內生動力
一是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構建合力推進節水管理的工作協調機制。山東省從理順管理體制、建立工作機制入手,在這次機構改革中專門在省水利廳增設省節約用水辦公室,負責全省節約用水的統一管理和監督,明確了省發改、工信、住建、農業農村等行業職能管理部門的節水職責,實現了專門機構管事、專職人員辦事。為進一步形成“左右協調、溝通順暢、運轉高效”的工作機制,合力做好各領域節約用水工作,山東省計劃于近期建立省節約用水工作聯席會議。
二是健全節水法規制度和定額標準體系,加快推進節水管理法制化進程。在認真貫徹落實《山東省水資源條例》、《山東省節約用水辦法》、《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節約用水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的基礎上,遵循國家節水行動部署,結合山東實際,研究制定發布了《山東省落實國家節水行動實施方案》,提出實施總量強度雙控、農業節水增產、工業節水提質、城鎮節水增效、內部開源挖潛、節水科技引領、節水市場驅動“七大行動”,加強組織領導、加大節水投入、嚴格監督考核、增強節水意識四項保障措施。加快節水標準定額體系的制修訂工作,2019年制定了16個行業類別、299個用水定額,目前全省共有39個行業類別473個用水定額,力爭2020年底前實現全省主要工業產品、高耗水行業、農業生產用水定額全覆蓋。德州市探索建立農村生活用水累進加價制度,并在禹城、臨邑、平原、武城4個縣市開展試點,對節水農戶分3個檔次進行獎補,取得同比節水7%的明顯成效。
三是建立典型示范機制,大力培育各類節水載體。通過各類節水載體創建活動,示范帶動全社會節約用水。目前水利部公布山東省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縣(市、區)37個,今年又有26個縣(市、區)有望達到縣域節水型社會標準,將超額完成全省30%以上的縣(市、區)完成達標建設的年度任務目標,向省委、省政府及全省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答卷。目前共命名3批62家省級單位“山東省節水型單位”,今年會同省機關事務局完成第4批33家省級機關和事業單位的節水單位創建驗收。發揮刀刃向內、自我革命精神,部署開展全省水利行業節水機關建設,省水利廳機關及部分市水行政機關今年率先建成,明年省、市、縣三級水行政機關將全部建成節水機關。威海市被列為全國4個節水型社會創新試點示范市之一,將通過三年試點,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濱海城市缺水問題系統性解決方案及節水型社會建設模式。目前已實施一批以海水淡化、再生水利用、雨洪資源利用等非常規水源利用示范項目。結合試點工作,威海市今年在全國率先建立水務經理制度,還實施了市區供水價格調整,提高居民生活用水階梯水價,拉大了特種行業用水與居民用水價差,促進了節約用水。全省有19個城市獲得國家節水型城市稱號,16個市、縣被評為省級節水型城市。
四是創新節水投入機制,開展高校合同節水試點。啟動高校合同節水試點工作,確立“政府搭橋、市場運作、示范帶動”的基本思路,積極為節水服務企業和試點高校搭建合作平臺,有6所高校和節水服務企業簽署《高校合同節水管理合作備忘錄》,在2所高校成功開展合同節水管理模式試點,預期節水率達30%。為推進高校節水,會同省教育廳、省機關事務局及時轉發《水利部教育部國管局關于深入推進高校節約用水工作的通知》和水利部《節水型高校評價標準》、《高校合同節水項目實施導則》,面向全省142所正規高校開展了專題調研,形成了高質量的調研報告,為深入推進高校節水奠定了基礎。
五是完善監督考核機制,著力提升節水管理成效。將“單位GDP用水量下降率”節水主要指標納入省委對各市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指標體系,實施中期評估,完善計分辦法,切實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結合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通過“四不兩直”方式對全省16市節水工作進行監督檢查。認真落實規劃和建設項目節水評價制度,將其作為倒逼節約集約用水、提升用水效率的有力抓手,及時轉發水利部關于開展規劃和建設項目節水評價工作指導意見、技術要求,在《山東省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實施細則》中增加了節水評價相關內容和要求,建立了《節水評價登記臺賬》,督促各級認真落實。2019年以來省水利廳受理取水許可57件,其中不予許可12件。嚴格落實取水許可、計劃用水等管理制度,進一步建立完善了國家和省、市重點監控用水單位名錄,切實加大了對高耗水企業取、用、耗、排等全過程監控。
六是深化宣傳教育機制,積極營造濃厚節水氛圍。為凝聚全行業、全社會共識,今年以節水為主題舉辦水利大講堂,以水利干部職工為主成立了山東省節約用水志愿者服務隊,全省已發展節約用水志愿者隊伍5000余人。組織實施了節水進校園、進社區、節水大使評選、節水知識競賽、節水公益廣告展播等活動?!渡綎|省落實國家節水行動實施方案》印發后,立即召開新聞發布會,在主流媒體設置了“山東節水在行動”版塊,策劃掀起了節水宣傳教育新攻勢。在省、市、縣三級啟動節水教育基地建設,組織編印系列《節水知識普及讀本》,形成針對幼兒園、中小學、公共機構、企業、農業、服務業、城市、鄉村各領域各行業的節水宣傳教育產品,營造全社會節水護水濃厚氛圍,形成全社會惜水、愛水、節水的良好風尚,促進全省高質量發展。(鄭龍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