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廣州知識城打造100%的海綿城市
在全球城鎮化進程中,水是一個城市發展重要的制約因素。如何解決城市“缺水、內澇、水臟”的難題?中國給出的答案是建設“海綿城市”。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新廣州知識城(以下簡稱“知識城”)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以高建設標準,全力打造區域特色的海綿城市發展體系,打造獨特的“大海綿體”。
積極探索廣州道路新標準
知識城廣河北輔路東接現狀九龍大道,西連在建南北向主干道獅龍大道。開車經過知識城廣河北輔路,路兩邊的綠化和人行道沒有什么特別。
下車走近路邊看,就會發現特別之處:路邊建設有一個雨水花園,花園周邊種有鳶尾、山菅等植物。“最近干旱,雨水花園沒有水。下雨的時候,雨水花園不僅能儲存還能凈化雨水。”知識城開發建設辦建設處副處長何興介紹,廣州的土下滲性比較差,雨水花園的土是將本地土經過更換而成的。
順著大路往前走,一大片下凹式綠地映入眼簾。雖然已入冬,綠油油的草地在南方長勢正好。“以前很多大路兩邊的綠化是拱起來的,我們現在的設計更加注重營造起伏地形,打造疏林草地、下凹式綠地,利用地形實現雨水的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何興介紹,通過生態草溝、下凹式綠地凈化、遲滯、儲存、下滲雨水。
道路全線景觀綠化設計充分融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綜合措施實現生態自凈功能。
要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近年來,作為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緩解城市內澇的一項重大工程,海綿城市建設在全國許多城市陸續鋪開,城市發展方式迎來重大轉變。“自然、生態、綠色治水”的美好圖景正在加速實現,許多城市也在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中變得“表里如一”。
知識城結合區位發展定位,全面分析自然地理、水文等特征,全市率先研究編制《中新廣州知識城海綿城市建設頂層規劃與實施方案》,制訂建設總體思路和重點項目,提出知識城總年徑流控制率按85%進行控制。
這一建設標準,在華南地區首屈一指。知識城范圍內全部居住小區、企業、市政道路、綠化景觀項目,無論是財政投資還是社會投資,均全面落實海綿城市設計理念,海綿城市建設100%管控。
建設力度也是非常大的。目前,創新大道、開放大道全面融入海綿城市、全要素和新加坡以人為本設計等理念。“積極探索廣州道路新標準,建設生態大道、智能化大道,全力打造廣州市展示改革開放成果窗口。”何興說。
人工湖實現雨洪蓄調多方調度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是一座城市最靈動的元素、最寶貴的資源。
攤開知識城的地圖,有兩個大面積的藍色區域,分別是鳳凰湖和九龍湖,也是知識城的兩個人工湖。地勢相對較高的知識城,為什么要挖掘人工湖?
如果海綿城市分為大海綿、中海綿和小海綿,那么鳳凰湖就是一個典型的大海綿。原來,鳳凰湖位于知識城南起步區流沙河中游、九龍大道西側,是一個雨洪蓄調工程。湖區具備雨洪調蓄功能,兼備公園、景觀等功能。
從一側走進鳳凰湖,午后陽光照射下的湖面略顯平靜,湖水清澈干凈。肉眼看,湖邊可見睡蓮和各種水生植物。親水木棧道、觀景亭、湖景長廊、巖石島、水岸舞臺、游船碼頭、景觀橋等依次呈現在眼前。
雖已進入冬季,南方的三角梅、異木棉開得正艷。春天成片粉花的宮粉紫荊、夏天成片紫花的大葉紫薇、秋天成片黃花的黃槐、冬天滿枝紅粉花的美麗異木棉。通過不同季節不同花色植物的綠化,打造四季花海景觀效果。
走近淺水區域,可見落羽杉林及各種豐富的水生植物。細心的人會注意到,岸邊并不是硬質的,而是保持了原生態的泥土。這一切都是為了維持生物的多樣性,打造濕地景觀,凈化湖區水質。走在親水木棧道上,充分享受人在林中走、鳥在樹上鳴的幽靜氣氛,好一派人景一體山水相融的幸福景色。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
“之前這里只是一個低洼地,我們把很多魚塘串聯起來成為人工湖。這么大地方不建樓,可以讓我們的城市更安全、更美好。”何興現場指著人工湖介紹,項目2011年8月開始建設,2014年10月開園。規劃用地面積30.67公頃。其中,水面面積15.15公頃,景觀綠地面積10.33公頃。
他還算了一筆賬:項目東西長約900米,南北寬約600米。常水位標高35米,最高水位標高35.6米,最低水位34.5米,湖底標高31米。湖區最大庫容量約61萬立方(最高水位),一般庫容量51.67萬立方(常水位標高),年平均徑流量495萬立方,控制集雨面積5.15平方公里。
當天氣干燥時,湖水蒸發緩解城市熱島效應。每當雨季來臨,鳳凰湖儲存雨水進行調蓄。鳳凰湖整體景觀按照中國傳統山水園林的造園手法進行挖湖堆山,采用借景手法將帽峰山納入湖區景觀體系,采取空間開合的手法將城市道路、建筑與公園融為一體,塑造山、水、城、林一體的空間體驗,通過綠道、棧道、花島、樹叢、亭廊等景觀要素,形成多層次、多角度的山水空間體驗。
所有房建類項目全面融入海綿城市元素
從外面看,知識城國際領軍人才集聚區一期是一個普通的在建項目。走近才發現,這里的地上地下隱藏著各種對付雨水的“秘密武器”。
走進在建工地,右邊一塊白色鵝卵石區域迅速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因為平時沒有水所以叫旱溪。坡道上種滿了各種植物,下雨天雨水經過草地凈化流入旱溪進行儲存、凈化,只有超過設計容量的才通過雨水井溢流出去,溢流出去后再進入市政管網。旱溪不僅過濾雜質,還能儲存雨水從而削峰減流。
城市內澇已經成為中國城市發展中不能忽視的問題,市民頻頻在城市“看海”,甚至一些特大暴雨還造成市民生命財產損失。而城市內澇的主要原因就是溫室效應造成極端氣候越來越多,短時降雨量過大,容易造成市政管道來不及排水。而旱溪的設計具有延緩和凈化功能,做到小雨存起來,中雨慢慢排出去。
沿著臺階而上,大片黑色透水混凝土廣場剛剛建好。工作人員現場拿起一瓶礦泉水向下傾倒,肉眼可見水透過混凝土流下去,混凝土上基本看不到積水。原來,雖然看起來沒有區別,但這并不是普通的混凝土,透水混凝土下面還設計有下滲層和導流管。下雨的時候,行人走在上面就能做到“鞋不濕”。
展廳右側,工人們正在種植花草。紫色的藍花草、嫩綠的金邊黃楊……每一層的花草顏色和品種都不一樣。從下往上看,梯形的綠化帶形成了錯落有致的彩色草階。“每一層都可以凈化。”一工作人員現場介紹,植物選擇也有講究,既要耐旱還要耐澇。
該項目位于知識城主城區內的南起步區中心位置,廣州知識城創新創業園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施建新介紹,結合項目的活動功能布局,海綿城市設計結合景觀設計,合理布局各類海綿設施,包括下凹綠地、旱溪、透水鋪裝、嵌草磚等。
據透露,一期A區用地面積約18050平方米,用地紅線內景觀設計面積11303.3平方米,其中園路、廣場鋪裝場地面積6215.53平方米,綠化面積5087.77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積6746.7平方米。其中,下凹綠地面積為2122.91平方米,透水鋪裝面積為2189.38平方米,整個項目旱溪面積為505.1平方米。
海綿城市建設是一項復雜的、多目標融合的系統性工程,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勞永逸。知識城正積極推進海綿城市示范項目建設,打造獨特的“大海綿體”。
“凈化”快人一步,“積存”收放自如。“海綿城市”建設就是要打破傳統的“以排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將建筑、道路、綠地等城市基礎設施作為載體,下雨時滯水、吸水、蓄水、滲水、排水,而在需要時則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加以利用。撰文:馮艷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