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已成為京津冀豫20多座大中型城市的主力水源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綜合效益顯著—五年來,累計調水超255億立方米,
南水已成為京津冀豫20多座大中型城市的主力水源
南水已成為京津冀豫20多座大中型城市的主力水源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緩解我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的重大基礎設施,是重要的民生工程、生態工程、戰略工程。
自南水北調中線工程2014年12月12日全面通水至今,工程已累計調水超255億立方米,南水已成為京津冀豫20多座大中型城市的主力水源,水質穩定達到或優于地表水Ⅱ類以上,沿線直接受益人口超過5859萬。
“近五年來,北京累計接收丹江口水庫來水達到52.03億立方米,水質始終穩定在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II類以上,全市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200萬。”密云水庫管理處主任劉大根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南水北調工程是緩解中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局面,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
北京人均水資源仍低于警戒線
“節、喝、存、補”用好每滴南水
北京是資源型極度缺水特大城市,水資源稟賦先天不足,人均水資源量僅有100立方米左右,遠遠低于國際公認的500立方米的極度缺水警戒線。為平衡供水缺口,不得不采取超采地下水、加大再生水利用等措施保障城市供水安全,以年均21億立方米的水資源量支撐了年均36億立方米的用水需求。
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造成水資源戰略儲備持續減少,水環境形勢嚴峻,全市約一半河道常年斷流,地下水位持續下降,1999年至2014年底江水進京前,全市地下水年均下降1米。地下水的長期超采,不僅嚴重消耗地下水戰略儲備,還導致河道斷流,濕地萎縮、井泉枯竭、地面沉降等問題,嚴重威脅生態安全。
“現在北京人均水資源量可以達到160立方米以上,不過還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北京市水資源調度中心副主任王俊文向記者坦言:“雖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緩解用水,但是北京仍然是個缺水的城市。”
為了最大限度利用每一滴珍貴的南來之水,北京市水務局研究確立了“節、喝、存、補”用水方針,確保。在節約用水提高用水效率的前提下,優先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并利用調蓄工程向大中型水庫存水,增加首都水資源戰略儲備,同時向密懷順地下水源地和城市河湖補水;在輸水過程中全程計量、跟蹤監測、精細調度,努力把好水用在刀刃上。
據悉,52.03億立方米的進京江水中,有34.88億立方米用于自來水廠供水,占入京水量的近七成;向密云、懷柔、大寧、十三陵等本地大中型水庫存蓄江水6.23億立方米,其余向城市河湖補水以及回補地下水。
劉大根介紹,目前在建的第三階段配套工程項目為大興支線工程、河西支線工程、團城湖至第九水廠(二期)工程和亦莊調節池擴建工程,建成后將為北京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推進區域水資源統籌利用的進一步夯實水資源基礎。
供水量連年上升
已成沿線城市供水“生命線”
中線工程通水5年來,供水量連年上升,效益超過預期。2015年中線工程完成供水18.66億立方米、2016年完成供水37.19億立方米、2017年完成供水45.15億立方米、2018年完成供水69億立方米。
日前,從南水北調中線建管局獲悉,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超額完成2018-2019年度調水任務,本調水年度從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累計供水69.16億立方米,是水利部下達59.11億立方米計劃供水量的117%。據了解,2018-2019年度北京市分水量為11.53億立方米,天津市分水量11.02億立方米,河北省分水量為22.37億立方米,河南省分水量為24.23億立方米,各省市供水量均超過年度計劃分水量。
從數據分析可以看出,中線一期工程發揮效益的速度逐漸加快,從中線工程建成通水到輸水100億立方米,歷時1029天;從100億立方米到200億立方米,歷時501天。
中線工程已通水運行近5年,工程已成為北京、天津、石家莊、鄭州等沿線大中城市的供水“生命線”。
如今,南水占北京市主城區的自來水供水量的73%;南水成為天津市14個區居民供水“生命線”;河南受水區37個市縣全部通水,鄭州中心城區自來水八成以上為南水,鶴壁、許昌、漯河、平頂山主城區用水全部為南水;石家莊、邯鄲、保定、衡水主城區南水供水量占75%以上,滄州達到100%。北京采取水資源戰略儲備措施,將南水反向輸送到密云水庫,目前密云水庫蓄水量已超26億立方米。
地下水位明顯回升
水環境明顯改善
南水進京之前,北京市地下水位曾經連續16年下降。 2014年底南水進京,是北京市地下水止跌回升的轉折。四年來,南水北調來水成為京城的供水主力,懷柔、平谷等應急水源地得以休養生息,2018年,北京市還在中心城區完成了近300眼自備井置換工作,相當于每天減采地下水8萬立方米。
中線通水以來,北京市用好南水,壓采地下水、河道補水,地下水進入了快速恢復期。北京市885個地下水監測點數據顯示,今年10月底,北京市平原區地下水埋深平均為22.78米。與南水北調進京前相比,地下水位回升2.88米,地下水資源儲量增加14.8億立方米。
中線工程有效解決了城市生產生活用水擠占農業用水、超采地下水的局面,使地下水位逐步上升,干涸的洼、淀、河、渠、濕地得到補水,因缺水而萎縮的部分湖泊、水庫、濕地重現生機。“水生植物也更多樣化,水生動植物有80多種,魚類就有40多種。”劉大根表示。
據悉,天津市“水十條”國考斷面優良水體比例上升至50%,城市河道水環境明顯改善。河北省滹沱河重新變回了石家莊人民“水清,岸綠,景美”的“母親河”;瀑河水庫干涸36年后重現水波蕩漾的昔日魅力;白洋淀及其上游的水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河南省11個省轄(直管)市形成了水清、草綠的景觀和親水、樂水的平臺,受到人民群眾的高度贊譽。(作者:蘇南)